△青年艺术家陈彦桦在中山的首个个展
《盛开在梦境深处》
为我们带来她梦中的花园
展览地点|TIO GALLERY 火炬开发区濠东翠苑
展览时间|2022.2.4 – 3.13
开馆时间|周二到周日 10:00-8:00
【艺术家简介】
陈彦桦
1992冬天出生于台湾,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
目前生活于广州,自由艺术工作者,
偶尔也是婚礼花艺师,热爱着艺术与园艺。
陈彦桦有种植玫瑰花的习惯。通过观察花卉的生长、盛放和凋零,体验到花朵的生命变化,尤其是花朵迈向凋谢的过程:“凋谢也可以很璀璨的颜色,就跟人生一样,好与坏、生与死永远都在对立面。”
她认为,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一个让人能够从短时间看到死亡而不失优雅的过程 ; 而她要做的则是将这种生命力的不同时刻呈现在画布上,让观众和这个花一样每分每秒地体验生命的流逝,感受生命燃烧过程直到尾声的浓烈色彩。
"我用着最鲜艳的颜色来呈现梦中的世界,画布即是我的梦中世界,庄周梦蝶,也许我们都在梦里。”她继续沉浸画布里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找到更多灿烂美丽的幸福体验,使人堕入那美丽游离的世界。
「自画像」2020
「百加列」2021
「杂物系列-咖啡与玫瑰」2021
「洋桔梗」2020
【对话】
“我想让观众感受我的感情,
而不只是觉得是个挺好看的花卉装饰画”
Q:最喜欢的是什么花呢?为什么?
A:其实是花都很喜欢呢,就像衣柜永远少一件衣服,我喜欢种玫瑰,看到玫瑰成长过程真的很满足,而且玫瑰品种很多,英式有英式的古典造型、日式有日本特有的唯美,造型会依育种家的喜好而改变。但我更喜欢画百合,百合的花瓣造型从盛开的硬朗到枯萎的卷曲,每一个时间点都很有特色,希望以后有个属于自己的花园。
Q:听闻彦桦在工作室里也种植着花卉,那在观察花朵的生命变化中,你认为花朵的哪一个阶段最吸引你呢?
A:各有各的美,但我觉得比起鲜花,死去的生命更吸引我,会有独特的卷曲线条,像是把生命抽干后的外壳,但浓缩了一生的灿烂,曾经在书上看过,生命什么时候最美丽,就是在那拼了命燃烧生命火花直至死亡的那一刻。
Q:如果用一种花来形容自己,会是什么花呢?
A:这个我想了很久,大概是那种红得很妖艳的红玫瑰吧,野生的那种,我野心比较大,想要什么就会拼命去抓住,不甘愿平凡的等待时光消逝,要活出死前能感叹出,啊,以前有拼命努力真的是太好了呢。
Q:你为什么会对花卉以及静物情有独钟?除了这些,你还会从哪里获取创作的灵感呢?
A:我对大自然都很情有独锺,花卉会是更方便观察到从生到死的题材,还有一些文学小说,文字都能带来很多创作空间,我很喜欢看日本文学和歌德文学,那种虽然暗黑但又带有死亡特有的神秘美感,并且喜欢到墓园去放空,追逐着死亡的步伐,用我的绘画语言记录下来。
Q:想知道你的绘画风格是在什么时候成型的?以及在探索自己的风格时有遇到过哪些困难吗?
A:大概是在大二下乡时候吧,那时候去山西右玉,我喜欢徒步旅行,内蒙路上黄沙遍布,挺有感触的,画着画着就开启了印象派之路,可能跟梵谷比较有连结,而且我们的经历都挺类似,比较合得来吧。
困难啊,现实上就是经济可能不太允许再像大学那样肆无忌惮的投入,所以要思考的东西变得更加世俗,但也没办法啦,现在变得要考虑的东西多了,想要得到什么就得做出改变。但我相信那个纯粹跟画画恋爱的日子会再回来的。还有就是周围都否定你的时候还能继续坚持画下去,那也不是太好的感觉,我想让观众感受我的感情,而不是只是觉得,他是个挺好看的花卉装饰画。
Q:在展的那么多幅作品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幅?其中创作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A:大概就是司芬克斯那三联吧,他代表的是人的三种不同时段,背后故事其实是,我看到那个像是十字架一样的干花雕塑,像极了墓碑,特别吸引我,刚好那段时间又听到妈妈有高血压有中风的可能,就想说,这大概能作为我为最爱的母亲所创造的墓碑吧。
Q:彦桦在此之前也有过展出作品的经历,还有什么特别想要尝试但还没实现的作品或是展览形式?
A:有一个很想做的沉浸式体验,现在的人,很多都因为在外地工作,当亲人走的时候难免看不到最后一面。我想创作出一个宁静的场景,重现亲人去世时的气氛,让观众可以与亡者对话,体验死亡。人迟早都会死的,不如先体验一下,可能之后会更加看重仅有一次的生命,死亡并不可怕,意外随时都会出现,可能今天就是最后一天。
Q:2022年有什么计划呢?
A:打算回家一趟参加比赛拿到奖金,就能更有底气去英国打工度假,去看看欧洲的当代艺术,沉淀下渺小的自己,找到不同的想法,目标是能在欧洲画廊展出!希望能给更多人看到我的作品,最基本还是两年能在英国起码有稳定收入啦,2022会更往艺术家之路更靠近,虽然这很艰难,但一定可以的,我们会再见面的,谢谢观看到最后的你。
◆文/陈曼婷 陈彦桦
◆统筹、编辑:詹琪琳
◆二审:孙俊军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