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赛迪顾问发布《2025年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同时揭晓了“2025年数字百强市”榜单。其中,广东共有9个地市上榜,分别为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惠州、珠海、中山、江门和湛江。其中,中山位列全国第57名。
榜单情况。
记者梳理发现,与2024年相比,中山排名上升了10位,这体现了中山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持续进阶。
据介绍,该评估体系涵盖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治理与服务、数字创新、数字低碳、数字文化六大一级指标,共计54项三级指标,对全国200余个城市进行系统评估与分析。
榜单标准。
那么,中山到底在哪些领域发力,真正推动了数字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几组数据表现“亮眼”,如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山不遗余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截至今年8月,中山市已累计推动超4500家规上工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转型覆盖率达86%。
在数字基础设施覆盖层面,早在2024年底,中山市信息化建设工作专班已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信息综合平台建设,累计接入资源超2.2万条,视频、图像等资源接入率长期排名全省前列。部署无人机库实现镇街100%覆盖。如今,在中山,可以通过无人机调度、现场连线等方式支持城乡治理。
在数字治理与服务领域,中山市民已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秒报秒批一体化”;全流程网办事项比例超87%、“零跑动”事项比例超95%;超100个事项实现“智能审批”;“免证办”事项超1300项;惠企政策实现“即申即享”……这些都是政务数据在创新场景应用下带来的惠企助民成效。
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让更多数据“活起来”,中山鼓励企业投身数字创新。从“第一张政务数据资产凭证”出炉到“第一张企业数据资产凭证”的应用,中山以持续可行的商业模式,深挖数据价值的经济效益和价值变现。
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近年来,数据不仅成为了各领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也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
前不久,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3日,广东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2000.19万户,较2024年末净增95.31万户。其中,新设“数字经济”企业达16.76万户,同比大幅增长25.41%,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可见,在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等12个行业和领域,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力求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在数字城市竞争力上全力“抢跑”,中山也不例外。
编辑 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