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中国医师节”的上午8点54分,中山市东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主管医师蔡雄在系统内录入一张患者复诊处方,成功开具中山市首张公卫医师处方。
该处方同时是全省公卫医师首批处方之一,中山市作为全省首批四个试点城市之一,此举标志着广东省“医防融合”的关键突破,让儿童保健、慢病管理等服务实现“预防—诊疗—康复”闭环。
中山首张公卫医师处方开出
蔡雄此次开具的是一名高血压患者的病情稳定无合并症复诊处方。目前,中山市首批20名通过考核的公卫医师可在糖尿病、高血压等18个病种范围内开具处方,由其所在的注册医疗机构赋予相应的处方权。
“过去,公卫医师开展慢性病管理,更多的是随访测血压、记血糖,提醒患者找临床医生调药。”在现场,蔡雄介绍,但很多病情稳定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经常为了开一张常规处方,需要专门请假去门诊排队,花去大半天时间。
蔡雄表示,现在公卫医师有了处方权,能在随访时,直接根据患者的监测数据如最近 3 个月的血压记录、血糖波动情况等,在规范范围内开具常用药,打通防治的“最后一公里”。

他表示,公卫医师有了处方权,并非替代专科医生,而是在基层承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责任,让稳定期患者少跑腿,让临床医生的资源更集中在复杂病例上,“这也是分级诊疗想实现的效果。”
在现场,今年46岁的“上班族”姜女士介绍,她患高血压已有8年时间。此前,每隔半个月,她需要到医院门诊开降压药。
“以前最发愁的,就是每次去医院排队都要近半天时间,现在公卫医师能开处方了,前后不到10分钟就已经完成开药环节。“她告诉记者。
“我现在感觉心里踏实多了,不用再为开药调休,这样的政策是真懂我们上班族的难处,不用折腾、不耽误事的情况下,还能把身体管好,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最实在的便利了。”姜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蔡雄在获得处方权前,已接受了系统培训包括法律法规、临床理论及实践等。
“从慢性病用药指南、药物相互作用,到如何识别‘非稳定期’即患者血压突然波动、出现头晕等症状时必须转诊等,我们均已接受相关培训。”蔡雄介绍,此次为患者姜女士开具处方,他严格对照了患者近半年的血压记录、肝肾功能检查结果,确认没有合并症,才按规范开具。
他表示,对于公卫医师来说,“能开”不代表“随便开”,每一张处方都要经得起专业检验,这是对患者健康的承诺,也是对公卫医师职业信誉的守护。
赋予公卫医师处方权
是“医防融合”的关键突破
2024年6月,国家疾控局明确将探索赋予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作为疾控体系改革的重点任务,并启动了试点工作。目前,黑龙江、广东、海南、重庆四个省份已开展相关试点。2025年1月,中山市启动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工作,在全市共遴选了20名具有预防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依法取得医师资格、有五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接受临床医学理论及实践技能系统化培训和考核。
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李翠萍介绍,该项工作是创新医疗机制的重要举措,旨在打破临床与公共卫生专业间的壁垒,让公共卫生医师能直接参与疾病的治疗管理,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医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满足群众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目前慢病患者数量庞大,防治结合非常重要。此前,公共卫生医师可为患者提供生活方式方面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疾病随访,但由于没有处方权,无法进一步为患者提供用药建议和医嘱。”李翠萍表示,赋予公卫医师处方权是医防融合的关键突破,让儿童保健、慢病管理等服务实现“预防—诊疗—康复”闭环。
今后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将严格过程管理,规范处方行为,发挥公共卫生医师在疾病随访管理、综合干预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不断探索公卫医师处方权实施路径,为深入推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贡献更多“中山智慧”。
据悉,目前首批20名通过考核的公卫医师所在医疗机构,分别是东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火炬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坦洲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第二人民医院、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复诊时,可在以上医疗机构的预约挂号系统,选择预约获得相应处方权的公卫医师后,前往就诊即可。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