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才广:“工改”攻坚战场上的“破局者”丨劳模说·致敬榜样力量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张倩 发布:2025-08-19

8月12日上午,中山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专题展览展厅内,一袭红色“工改”马甲打扮的董才广站在陈列的政策文件与项目蓝图间格外醒目。

刚刚获评“中山市第十一届劳动模范”的他是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更新保护股股长,董才广指着一幅对比图,向记者讲述了东区街道九亩湾低效工业园“工改”项目的蜕变:“这个项目的原权属人涉及2个村集体和2个私人,在这里全市首创了连改带征+村企合作+单一主体归宗的改造模式,最大化平衡了原权属人和改造主体的利益。这背后是市、镇‘工改人’多个日夜反复的沙盘推演。”

董广才在介绍工改大数据。记者 余兆宇 摄

三年“工改”攻坚,推动审批优化

2021年12月,刚过而立之年的董才广接到抽调至工改办的通知。彼时,中山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的号角刚刚吹响,这位已多年在市自然资源局相关审批科室历练的年轻人,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成为这场战役中破解审批难题的“急先锋”。

“刚到工改办那阵子,最怕的是给老单位打电话。”董才广坦言,从市自然资源局抽调而来的他,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推动审批流程优化。当他试探着向原单位领导同事提出“能否压缩审批环节”时,他倍感压力。作为“后来者”,要重新梳理大量上位政策找到审批提速的突破口,既要勇气更要智慧。

但一次次深入镇村调研让董才广明白,速度是企业和村集体最迫切的诉求。他以企业竣工投产为导向,将企业参与“工改”的全流程梳理成册,逐页标注“可优化点”,在内部协调会上用数据说话:“少一个审批事项并联推进,企业就多一重时间和资金成本,这直接影响项目能否如期落地。”

事实证明,凝聚共识远比想象中顺畅。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首版工改项目审批方案很快出台,将互为前置的串联审批改为并联推进,把技术审查等环节提前介入。“原来企业要跑五六个部门递材料,现在我们主动上门对接。”董才广笑着说,这种“反向服务”模式,让审批效率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与时间赛跑,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全市首宗‘工改’项目实现‘交地即动工’,我也有幸参与。”回忆起2022年8月神湾镇诚艺外沙科创园项目时,董才广记忆犹新。这个项目供地时按原规定有30天公示期,他逐页研究政策,发现公示环节存在优化空间。“我们抱着政策文件泡在上级部门,从政策原意初衷谈到现实项目的紧迫性,最终争取到取消30天公示期的突破性支持。”企业拿地当天时不禁感叹:“这种速度,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种协调效率,这种审批速度的背后,是需要我们一个环节去打通,才能实现这种效果的。不是我们有多聪明,只是把企业的急难愁盼当成了自己的事。”董才广轻描淡写的背后,是对12个镇街137个改造方案的逐字审核,是6448亩土地的重获新生。

董广才向记者介绍工改的蝶恋过程。记者 余兆宇 摄

在工改工作推进过程中,如何提升协调沟通效率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在项目协调上,我主要跟进全市12个镇街的“工改”项目,数量和强度都比较大。三年下来可以说协调的问题不下数百个,而且一个项目多次沟通,多个主体分别沟通的情况是很正常的”。为此,董才广跟着工改专班学习借鉴周边地市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好项目前期策划方案制度,有效破解了这一困境,受到企业广泛认可。

据介绍,通过项目前期策划方案能把项目情况、实施路径以及项目实施前存在问题一一列清楚。从单独解决“一个点”,到全盘考虑“一个面”,全面梳理项目“一揽子”问题,改变过去点状反映问题、点状解决问题的弊端。“我们根据策划方案内容组织部门征求意见、部门联合审查,最后提交给市工改指挥部联席会议审议,将解决路径一锤定音,这样才做到避免一个项目反复协调。”这一制度推动问题解决从“单点处理”向“统筹全局”转变,聚焦重大问题,实现了从解决单个问题到系统化解难题的跨越。

主笔制定政策,常态化推进工改

“以往,项目供地时意味着原址企业就要停工搬迁,极大地影响企业生产。”董才广说:“一停工,意味着所有工人就要失业,我们不能让政策卡脖子。”为此,他带着问题跑审计、访专家,最终首创一次编制改造方案、分期供地的方式实现项目“不停产”改造,并在翠亨新区意万士项目成功落地。

这种“政策跟着需求跑”的理念,贯穿了董才广主笔的8项土地规划政策制定全过程。在破解“定补偿、竞税收”模式时,他既怕触碰政策红线,又想满足村集体对长期收益的期盼。最终,这种以企业产业贡献论英雄的创新模式,在黄圃镇落地生根,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山经验”。

2024年10月,三年工改攻坚战后,董才广回到市自然资源局城市更新科室,但他的脚步并未停歇。“现在是常态化推进,但企业的需求不会‘常态化’等待。”董才广的同事——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城市更新实施科办事员童妙这样评价他,“作为一名‘老国土’,他从‘工改’开始到现在一直扎根项目一线,是我们眼中的‘活字典’。他最明显的特质是能与镇街与项目共情,总是不知疲倦地为更快、更好地推进项目而上下折腾,同时也创新提出并成功实践了多个具有中山特色的‘工改’模式。”

展厅的电子屏上,正滚动播放着中山工改的成果:拆除低效用地超4.6万亩,规划报建3864万平方米,新增投资近1700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有董才广和同事们熬过的无数个夜晚,有他们为更好推动项目落地而反复进行的全程策划和沙盘推演,更有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董才广说,这句诗说出了中山所有工改人的心声。而中山的工改故事,也因无数个像董才广这样的“工改先锋”,续写着新的篇章。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陈慧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