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竹笛与空灵的尺八,皆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乐器,当它们与西洋乐器钢琴与大提琴组合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2年9月27日晚的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星期二艺术沙龙”中,中国著名竹笛演奏家张维本携手青年大提琴家赵芯宇与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得主、钢琴家曲大卫,为观众呈现了别具一格的三重奏组合,由此打开国风音乐新世界。
张维本在演出前夕的“艺术之门”讲座中还分享了他对竹笛艺术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中国竹笛的历史虽然跨越了数千年的时光,但“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至于中国古代的竹笛是什么样子?至今也仍是一个谜题。但张维本并不急于确定答案。他更乐于以包容的眼光,以更多的创造,赋予竹笛百变的性格。
张维本当晚为大家带来多首实验性的国风作品。
为传统竹笛赋予现代声响
张维本五岁便开始随父亲张延武学习竹笛演奏,2016年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戴亚教授。2016年加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央音乐学院“龙之吟”笛埙乐团。2017年,他参加国家教育部国家级重点教育改革项目之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被中央音乐学院评为教育部“BOB拔尖创新人才”。由于其突出的竹笛演奏技巧,张维本曾多次获邀前往国内知名音乐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演出, 并作为——龙之吟笛埙乐团成员,先后登上西安音乐厅、山西大剧院、天津音乐厅、杭州大剧院、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音乐厅、长沙音乐厅、江西艺术中心等国内知名舞台。
虽然长相俊美不输流量明星,张维本对待艺术与生活却似一个深思熟虑的老人。音乐会中,主持人还给观众爆料,这位“95后”青年的每天生活如修行一般简单,除了练习与创作,另一个爱好就是做饭,研究美食。
张维本倾情演奏中。
张维本不仅是演奏家,他在作曲方面也颇有建树。在2022年9月27日晚上的“竹之四季——竹笛/尺八、大提琴与钢琴音乐会”中,多首作品乃是广东首演,如《长安八景·序章》《紫苑》《月与灯依旧》《三重奏》(Trio)和《漱石枕流》,其中更有多首出自张维本之手,或由他原创,或改编,或移植,也有一些作品是他的父亲,中国著名竹笛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张延武所作,如竹笛独奏《白伫》和尺八与钢琴的协奏《古道吟》。他在竹笛与尺八之间切换自然,自成风格。
出生音乐世家的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父子俩除了共享着不少的乐器,父亲也是张维本新作的第一听众。张维本曾坦言,过去自己的梦想是超越父亲,但现在,他想走一条既不失传统,又有所不同的道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音乐会中的竹笛独奏《初芽》,就像他本人的音乐自白,体现了他“三位一体”的尝试——他将自己在学习尺八过程中领悟的日本音乐元素加以移植改编,融入中国竹笛音乐的调式中,再用西方作曲技法进行创作。现代性的声响初闻有点晦涩,但也耐人寻味,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
音乐审美是个主观题
“大家认为什么音乐是好听的呢?”第一次与中山观众见面的“艺术之门”中,张维本便给大家抛来一个音乐美学范畴的话题,他指出,有的音乐虽然对耳朵很友好,但未必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体现多少作曲技法;但也不排除有的音乐,可以将学术性与愉悦性两者兼具,音乐会的压轴作品、由周嘉颖作曲的《漱石枕流》就是一例。大提琴、钢琴与尺八深情对话,诉说一段文人心事。
音乐会现场灯光迷离,恰到好处烘托乐曲气氛。
张维本认为,音乐的审美是个主观题,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个作品,在不同人的心中,会产生不相似的心理感受。何况,人们对音乐的风格也是各有所爱。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给予自己更广阔的视野,更包容的心态,由此获得审美上的更大提升。“ 不妨尝试去接受全世界的音乐,尽管一开始你可能不喜欢某种音乐,也不要轻易排斥或讨厌它们,因为这就是音乐的魅力,音乐不只是单一的味道。”
张维本指出,谁也不清楚古人所用的竹笛是什么模样,更未曾听过当时的竹笛之声,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挖掘,参考古籍与壁画等信息,实现复刻当年的乐器。而现代人使用的竹笛,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以较为稳定的竹木材质、六音孔结构、独特的音色和丰富成熟的演奏技法展现在世人眼前的。“竹笛仍是一个发展中的乐器。” 竹笛的音区目前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也许未来可以通过改良,扩大音域的范围,也让其音色更加稳定。“竹笛是单旋律的乐器,其音乐织体天然比不过钢琴,但它的优势在于音色变化。” 事实上,从演奏者的气息吐纳中,我们也可以清晰捕捉到其中的情绪变化,体会竹笛音乐的丰富感染力。
张维本将自身对竹笛音乐的心得倾囊相授。
谈到竹笛演奏,张维本对初学者提出几点建议:在开始练习时要注意两手拇指和小指的位置,要有意培养它们的活动能力;同时注意练耳,培养对多种律制的音乐感觉,不要停留在五声音阶或单一律制中;除了懂得看简谱,还要学习看五线谱,训练首调观念和固定调观念。要尽可能多方面了解各类型的笛子及其演奏技巧,学无止境。
对于正在学习音乐的中山琴童,张维本也分享了自己学琴道路上的体会,他说,强扭的瓜不甜,只有感觉音乐能够让你自身发光,体现自我价值的时候,某个乐器才算与你的灵魂捆绑一体,届时再考虑是否走专业道路。而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学习一门乐器更多是培养对音乐的审美。
【图片】 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提供
编辑 廖薇 二审 张鹏 三审 徐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