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6日至30日,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全总文工团联合主办的2025年全国职工文艺工作专题培训班在全总(哈尔滨)劳模技能交流基地举办。各省(区、市)总工会、各全国产业工会负责职工文化建设的同志,工人文化宫、职工文艺院团负责人和艺术专业干部等100余人参加培训。
此次培训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创新实施全总“559”工作部署,着力提升职工文艺工作水平,推动工人文化宫发挥作用,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
培训班课程涵盖习近平文化思想、职工文体工作实践、“五一”特别节目策划组织、“工”字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赏析等内容,邀请多位具有扎实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知名人士、有关领导授课。培训期间,广东省总工会、苏州市昆山开发区职工艺术团、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中山市工人文化宫、滕州市工人文化宫、三门峡市工人文化宫、佳木斯市工人文化宫、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会等八家单位结合各自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共商推动职工文化事业发展。
中山市工人文化宫主任梁婷以《中山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文化的实践探索》为题作交流分享

近年来,在中山市总工会的指导下,中山市工人文化宫始终践行职工的“学校”和“乐园”使命,聚焦思想政治引领、职工技能培训、文化建设等方面,以“抓风口”“抓创新”“抓转型”为驱动,创新打造“数智工匠”“十百千阅读矩阵”“职工大舞台”等“工”字文化品牌,让职工的学习和文化氛围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具正能量。

一、紧跟AI时代风口,走出“数智工匠”培育新赛道
面对数字化转型、新业态发展与AI技术应用趋势,今年,中山市工人文化宫精准对接企业与职工需求推出三大赋能项目:“数智工匠”培育项目(制定《数智工匠培育与认定规范》团体标准)、DeepSeek人工智能实战应用培训项目(举办112场,覆盖职工1.15万人次)、新业态从业人员“三个100”专项技能提升项目(围绕快递飞手、直播电商、养老护理三个新业态领域各招收100名学员免费开展培训)。自2024年以来,累计举办培训2829场,服务职工超11.44万人次,工作经验被《全国工会信息》刊发。




二、创新思政引领形式,构建“十百千”职工阅读矩阵
结合全市467家职工书屋阵地优势,中山市工人文化宫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打造“十百千”全域职工阅读矩阵(即10个阅读创新案例、100场分享活动、1000名领学人)。
一是点示范。每年聚焦主题打造标杆活动(如“悦读中山”作品分享会、“匠心奋斗”劳模交流会、“科技筑梦 阅见未来”全省职工主题阅读交流活动)。



二是线传播。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在视频号、抖音号展播“我是领学人”和《AI荐书》栏目,征集并展播职工朗诵作品,按网络指数排名颁奖。

三是面拓展。升级主题化、智能化、共享型阅读空间(如职工书屋+香山书房共建),通过阅读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三年,全市举办线下阅读活动378场,覆盖职工近7万人次;制作播放精品阅读视频65个(播放量超53万次);“我是领学人”栏目收到投稿1000余份、展播61期(阅读量36.7万次);孵化作品在“网聚职工正能量”活动中获全国奖17个、省级奖5个,“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在职工中愈发浓厚。

三、推动“职工大舞台”转型升级,打造职工文艺服务“中山样板”
近年来,中山市工人文化宫着力打造“工会主导、镇街协调、企业配合、职工参与”的职工文化新生态,推动“职工大舞台”实现角色、创作、机制“三个转型”,有力培育文艺骨干、催生原创精品,营造了中山特色职工文化。
一是角色转型:从“专业演”到“职工汇”,让舞台回归职工。以往“职工大舞台”依赖专业团体,职工是“台下看客”。中山市工人文化宫首先摒弃过去“送文艺到镇、企”的单向输出模式,转而深入调研各镇街文化供给与职工需求,构建“基层挖掘+专业辅导+舞台展示”全链条机制,推动职工从“台下看”走向“台上演”。比如今年春节前举办的“咱们的‘百千万工程’”职工文艺汇演就成为了热点,500多名各行业职工用歌舞、小品等艺术形式讲述“百千万工程”背后的奋斗故事。市委书记郭文海全程观看了晚会,并慰问鼓励节目参演者。其中,职工原创快板节目《说说咱们的“百千万”》于除夕当天在全网发布,点击阅读量创全市记录,成为文化宫规格最高、关注最广的职工文化活动。

二是创作转型:从“定主题、上级选”到“全发动、逐级选”,让精品源于基层。打破传统“顶层创作”模式,通过“选题尊重职工、创作源于企业、训练走进车间、展演放在一线、舞台搬到全网”的方式,鼓励职工从生产生活中找灵感、自主创作,构建“先创作、后展示、再开发”的宣传体系,扩大作品宣传覆盖面。比如2023年“网聚职工正能量”启动仪式上,三乡镇工人业余艺术团演绎的《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歌,就是从“职工大舞台”中涌现,经文化宫打磨、省总及市总推荐,最终站上全国舞台并获“最佳基层创作奖”,成为展示中山的重要窗口。此外,借深中通道通车的契机,涌现歌曲、朗诵、情景讲述、快板、小品等原创作品160余个,工会系统输送文艺作品创历年新高。

三是机制转型:从“被动组织”到“主动联办”,让基层活力迸发。“职工大舞台”转型初期,各个镇街普遍存在“想做却不敢做”的顾虑。文化宫派驻老师深入企业筛选节目,鼓励有优势镇街“打样”,每场邀请工会干部观摩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在省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被选中的镇街举办晚会可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如今,各镇街总工会已实现从“不敢办”到“抢着办”、从“依赖帮扶”到“自主组织”,再到“主动联办”的转变,激活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内生动力。

截至目前,“职工大舞台”已在镇街举办20多场,原创节目不断涌现,培养文艺骨干700多名,线上线下服务超400万人次,单场最高线上观看52万人次。


未来,中山市工人文化宫将继续以职工需求为核心,在数智赋能、文化服务、资源整合上发力,朝着“人人可参与、处处有舞台、技能与乐趣共生”的愿景迈进。期待在全总和省总的指导下,与各地市同仁携手,共同把工人文化宫建设成为更有温度、更有活力、更有影响力的职工家园!
编辑:卢志芬
一审:余剑文
二审:黄 薇
三审:李艳娟
来源:全总文工团、中山市总工会、中山市工人文化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