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时,我很高兴,但是大哥牺牲了。”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96岁的珠江纵队老战士郑倩文不由回想起80年前那个让她终生难忘的时刻,“我想和(今天的)年轻人说,不能忘记,和平是老前辈拿命换来的。”
1944年,作为归国华侨,郑诚知和郑倩文兄妹先后参加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举办的青年游击训练班(代号“纽约桥”)。1945年5月11日,年仅19岁的郑诚知在深湾担水坑菠萝园的血战中牺牲。年仅16岁的郑倩文强忍悲痛,以桥头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继承哥哥遗志。
不做亡国奴
母亲携兄妹离开日本
郑倩文一家原是日本华侨,其曾祖父早年移居日本。两兄妹均在日本神户出生,郑诚知出生于1926年6月,郑倩文出生于1929年12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日本生活的华侨处境日益艰难,因不愿改用日本姓氏、不愿加入日本国籍,母亲带他们回到家乡——中山三乡桥头村,靠父亲的侨汇维持生活。

1939年10月,日军首次攻陷石岐,郑倩文一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母亲先是带着他们避难到澳门。此时翠亨的总理故乡纪念中学已迁至澳门,诚知就在该校继续学业。倩文则在雨芬中学读书。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失陷,全家又回到三乡桥头,年仅16岁的郑诚知又失学了。他听说桂林有升学机会,便随三舅父黄社根去了桂林,在一间兵工厂当学徒。没想到刚过了大半年,因日军大举南进,湘桂告急,他无奈又返回老家。母亲不愿看到儿子因战乱而荒废学业,就与诚知的堂伯父郑伯龄商量,在其支持下,再度送他到澳门的纪念中学念高中。
郑倩文说,那时无论在三乡还是澳门,都能感受到民众抗日情绪的高涨。课堂上,师生们同仇敌忾:“为什么中国这么大,日本敢来侵略?我们不能当亡国奴!”郑倩文回忆道,“当年我们还是小孩,几个人结伴,每人捧着一个箱子到人多的地方募款,一边走一边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买飞机大炮,打日本仔!’人们就走过来,把钱币投进我们的箱子。”
参加“纽约桥”
加入游击队打鬼子
1944年,在五桂山,兄妹俩先后参与了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举办的青年游击训练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山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蓬勃发展。1943年,中山人民抗日游击队为开展对澳门的统一战线工作,先后派郭宁、郑秀、冯彬、黄乐天等到澳门开展活动。郑诚知在纪念中学高中的同班同学李嘉(李成俊)是位活跃的进步青年。郑秀通过李嘉,与澳门通用国语学校部分学生及社会青年所组成的“修社”学习小组认识后,逐步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把抗日部队出版的《抗战报》及其他资料送给“修社”成员阅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郑诚知与李嘉关系很好,一起在学校里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再加上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抗争的火焰在少年的心里燃烧起来。1944年7月4日,刚高中毕业的郑诚知、李嘉在郑秀带领下到五桂山参加义勇大队举办的首期青年游击训练班,代号“纽约桥”。
刚进入三乡墟仔,他们就接到部队交通站的通知,山区部队正在与日军作战,让学生们在此待命。在三乡等待三天后,他们才接到可以进入五桂山的命令。
首期培训班有来自澳门总理故乡纪念中学、培正、濠江、中德、行易、镜湖护士学校等的十多个青年学生参加。班主任由义勇大队大队长欧初担任,指导员是“流星队”(即义勇大队宣传队)队长黄云。讲课的有梁奇达、杨子江、吴子仁、张彬、郑潮秀等。虽然游击队的生活很艰难,指战员们要以稀粥充饥,但都让“纽约桥”学员吃饱。虽然住宿流动,游击队战士常常在山头露宿,但设法安排民居、碉楼或祠堂给学员住。
“纽约桥”先后开办3期,共50多名港澳青年和华侨青年到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受训。追随哥哥的脚步,郑倩文也参加了其中一期的培训。
郑诚知因为是本地人,参加培训后被分配到雪花、民生队担任文化教员,同时,参与三乡当地的民主建政宣传。
郑倩文在桥头小学担任老师,她加入三乡青年会,并被选为桥头乡临时民主乡政委员(宣教委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胜利在即
哥哥却牺牲了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看着手机里的抗战老照片,郑倩文激动地唱起《大刀进行曲》,思绪仿佛回到了80年前。
加入雪花队后,郑诚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负伤。“我听说大哥负伤,赶紧跑去看他。他整个脸肿得厉害,伤口就在他的眼眉上方,差一点就没命了。”郑倩文用手在自己脸部比划,讲述郑诚知当时的伤势。“因为我唯一的大哥受伤了,我要去看他。”郑倩文当时心疼大哥的心情仍溢于言表。她记得,自己带去了10个鸡蛋,本想给哥哥补充营养,但大家说鸡蛋是“发物”,大哥现在不能吃,要等消炎后才能吃。这可把她给急坏了。那时侨批已无法通达,她和母亲艰难度日,加上战时物资匮乏,她不知道想了多少办法才买到这10个鸡蛋。于是,她找来罐子,开好盐水,把鸡蛋泡上,等哥哥伤口好了,还能吃上鸡蛋。
郑诚知在伤愈后又继续回队。
1945年初,苏美英军队分别逼近德国本土。德国法西斯覆灭在即,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轴心土崩瓦解。但日军仍在垂死挣扎。从这年的新春开始,到4月中旬,敌、伪、顽、匪各方军队调动频繁。中山的抗日形势愈发严峻。这年的五四青年节晚上,郑诚知奉命带领雪花队回三乡参加军民联欢活动,演出前抽空回家看望母亲和妹妹。没想到这一次短暂的见面竟成他们的永别。
5月9日凌晨,日、伪、顽集结了近7000兵力,对五桂山游击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并对三乡一带进行“清乡”。郑诚知随副中队长周增源率领的雪花中队一部约30人在白石附近抵御十倍于己的来犯之敌,从天蒙亮战至傍晚。夜幕降临,周增源奉命率领队伍迅速翻过白水林,到深湾担水坑隐蔽。5月11日,由于叛徒告密,周增源、郑诚知等人受到大批日伪军的包围。雪花队等英勇顽强地与敌人展开激烈火拼,但终因敌众我寡,四面受击,无法撤离。在深湾担水坑菠萝园的血战中,副中队长周增源、文化教员郑诚知和队员们全部壮烈牺牲。
日军对五桂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长达3个多月的反复扫荡。珠江纵队一支队驻石莹桥、合水口、石门的游击队主力按照司令部及一支队的领导制定的“避敌锋芒,小股出击”的战略战术,保存了实力,消耗了敌人,共毙伤敌90余人,使日伪军分进合击,包围聚歼第一支队的计划破灭,保卫了抗日根据地。
随后,为保存实力和根据上级的精神,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战略转移东江。组织上基于郑倩文当时的公开身份是在桥头小学任教师,没有暴露,而且郑诚知已经牺牲了,母亲不能没人照顾,决定让郑倩文仍留在桥头小学教书掩护工作。
抗战胜利了
历史不能忘
1949年夏,珠江地区的中共组织开始积极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部队解放广东的各项工作。7月,郑倩文到香港找到曾与其联系的郑浩等。见面后,郑浩告知倩文,全国即将解放。他们正准备回解放区,吩咐郑倩文等回乡做好发动群众,搞好支前工作等。郑倩文不负使命,立即回乡开展迎接大军南下的各项工作。同年10月30日,中山解放。

“当年大哥牺牲不久,我便得知了噩耗。但一直瞒着母亲。”郑倩文说。郑诚知牺牲后,组织上考虑到他是家中唯一的男丁,恐其母亲一时难以承受,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郑诚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才由郑迪伟代表组织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其家人。
虽然年纪大了,郑倩文仍坚持每年和家人到烈士陵园祭拜大哥。家人说,哪怕她的记忆力已大不如前,却仍然清清楚楚记得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哥哥名字的位置。
郑倩文珍藏着郑诚知唯一的一张肖像照。照片上,他身穿白衬衫,梳着分头,面容清秀,稚气未完全脱去,但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这是我唯一的哥哥,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郑倩文说,“抗战胜利了,生活稳定了,但历史,不能忘!”
【视频摄制】黄艺杰
【封面设计】陈思理
【旁白配音】梁绮娜
【视频素材】中山市老战士联谊会《中山濠镜风雨情》中山市博物馆 中山市档案馆 佛山市委老干部局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