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清晨,薄雾轻抚三乡镇平南村斑堡街小公园,跃上枝头的小鸟鸣叫声清脆悦耳。崭新的健身器材旁,几位老人慢悠悠地舒展着肢体,太极的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谁能想到,这个村民的“幸福打卡点”,数月前还是堆满垃圾、蚊虫肆虐的闲置荒地。借“百千万工程”的东风,这条千年古村正悄然绽放新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

建设“四小园”
闲置地变身“幸福打卡点”
“以前这里就是一块‘没人管’的空地,厂房多、车辆乱停,有村民圈起来养鸡,还有人倾倒工业垃圾,刮风时臭味能飘一条街。”站在斑堡街小公园的树荫下,平南村党总支部书记林嘉俊指着脚下的水泥地,向记者回忆起改造前的模样。如今,这里不仅铺好了平整的硬底路面,还用镂空工艺砌红砖围挡进行功能分区,设计风格与周边村居浑然一体,健身器材、石凳、绿植错落有致,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休憩宝地”。
平南村推进“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建设,始终锚定“盘活闲置地、扮靓人居环境”的核心目标。村干部团队先是对全村闲置宅基地、房前屋后空地、村道边角地进行“拉网式”排查,再结合地块特性与村民需求分类设计:成片规整的空地优先建成“小公园”,配备休闲设施;村道沿线的卫生死角则种上果树、花草,打造成“小菜园”“小花园”。截至目前,全村已建成13处“四小园”,真正让村民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村民的主动参与,是“四小园”建设的“活水源泉”。斑堡街小公园改造初期,周边村民主动清理自家堆放的杂物瓶罐,还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建议:“这里该装个健身器材,方便老人锻炼”“种点耐活的绿植,好打理”。70多岁的陈伯每天都会来公园转两圈,摸着崭新的漫步机感慨:“环境真的大变样,小公园就建在家门口,大家都多了个歇脚的地方。”
不过,“四小园”的长效运营仍需破题。林嘉俊坦言,部分园区后续维护资金尚未落实,若缺乏持续照料,可能从“亮点”变回“污点”;同时,连片改造时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村民个人权益、进一步调动村民“共管共享”的积极性,仍是接下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二期我们计划在旁边再种些花,把闲置地都利用起来。”他指着不远处刚清理完的空地,眼里满是期待。

平南新貌“圈粉”
回乡养老成就“向往的生活”
中午时分,阳光透过玻璃房,洒在郑海聪家院子里的百年鸡蛋花树上,光影斑驳。72岁的郑海聪坐在藤椅上,手里摩挲着紫砂壶,看着后院循环流动的鱼池,脸上满是闲适。“以前在澳门做建筑,忙了一辈子,现在回村里养老,才算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2019年,离开平南村多年的郑海聪回乡探亲,一眼就被家乡的变化打动:昔日坑洼的村道变平整了,闲置地成了小公园,村容村貌干净又雅致。他当即决定重修老宅——保留原有老屋的韵味,旁边再建一栋两层小洋房,庭院里种上花草,搭起玻璃房,后院挖了鱼池、引入井水循环。平日,他还会开着车到周边村落走走,日子悠闲惬意。在故乡,他找到自己向往的生活。
打开自家后门,步行几分钟就是郑公祠,这里是郑海聪和老友们的“聚集地”。每天上午,69岁的郑力克都会准时来这儿喝茶聊天,两人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我出生在上海,跟着父亲回平南后,就爱上了这里的人情味。”郑力克笑着说,退休后他毫不犹豫地回到故土定居,“村里亲戚邻里多,大家互相照应,比在城里独居热闹多了。”
如今,郑力克的日常充实又规律:清晨去爬山锻炼,上午在祠堂和老友喝茶、聊家常,下午偶尔约着打打广东麻将,傍晚沿着村道散步,看夕阳洒在“四小园”的绿植上。“现在村里环境好、生活便利,还有烟火气,住得踏实。”他坦言,唯一的小遗憾是没学好粤语,不过村民们都很热情,连比划带猜也能顺畅交流,偶尔还会拿“广东煲冬瓜”(“广东普通话”谐音)开玩笑,反倒添了不少趣味。
“落叶归根,这里是我的根。”郑力克望着祠堂里的族谱,语气坚定,“祖籍在这儿,房子是祖先留下的,看着村里越来越好,心里高兴,也觉得要把家族的根守住,让它代代兴旺。”在平南村,像郑海聪、郑力克这样“回流”的老人还有不少,乡村的新貌与温情,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归巢”的理由。

以“古”创新
平澜里揽大湾区食客
“笃笃——”平澜里餐厅的厨房里,店长谭雪荷正手持菜刀快速切好配菜,然后将新鲜的走地鸡肉撕成小块,旁边铺着荷叶的托盘里,酸姜、藠头、柠檬叶、中山食用菊花等配料色彩鲜亮,摆得满满当当。“这是我们的招牌菜‘七彩捞鸡’,港澳客人来这儿必点!”她一边说着,一边将鸡肉与配料拌匀,动作娴熟利落。
平澜里的“火”,既源于美味,更源于它的“古”与“新”。这座坐落于田堡二街45号的餐厅,前身是一栋有百余年历史的华侨老宅。“以前这房子没人管,租给收废品的,里面乱七八糟,不少地方还被白蚁蛀了,看着特别心疼。”平南村文化村长林继贤回忆,村干部不忍心老宅就此荒废,推荐谭雪荷租了下来。她接手后,立即开始大规模修缮计划。前期,光是清理垃圾就用大货车拉了8车,前后共花了一年多时间,让老宅重焕生机。
修缮后的平澜里,保留了岭南传统建筑的结构与韵味,庭院里草木葱茏,青砖黛瓦间透着“城市喧嚣外的宁静”。2020年试营业时,这里原本是咖啡清吧,后来又转型做私房菜。“我们没做过餐饮,全靠摸着石头过河。”谭雪荷笑着说,团队里有人曾做外贸,有人当过村干部,大家凭着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一点点打磨菜品——在传统白切鸡基础上,借鉴顺德“捞鱼生”的形式,创新出“七彩捞鸡”;用自榨农家花生油、中山食用菊花做调料,凸显本地特色;“捞”的动作还延续了广东“捞起风生水起”的民俗寓意,成了商务接待、节庆聚会的热门选择。

如今,平澜里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私厨”,近八成客人是港澳同胞。“他们就爱这口新鲜走地鸡,也喜欢老宅的氛围,觉得这里有‘家乡味’。”谭雪荷说,不少港澳客人会主动拍照分享,靠口碑带来了更多客流;餐厅还会提供定制菜单、生日布置等服务,不少客人成了回头客。今年8月,平澜里还入选了2025年上半年中山市“庭院经济”典型案例。
不过,运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前期近50万元的修缮费用全靠团队自筹,每月盈利大多用于房屋维护,目前仍处于勉强保本的状态。“但看着老宅活了过来,还能吸引湾区客人来感受平南的文化,就觉得值。”谭雪荷望着庭院里的老榕树,眼神里满是坚持。
从闲置地变身“四小园”,到古村新貌吸引老人归巢,再到百年老宅活化成“湾区打卡点”,平南村正以“百千万工程”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不断书写着千年古村的新故事。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苏小红 三审 向才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