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创!中山探索“气象+保险”服务新模式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李鑫 通讯员 潘登 发布:2025-09-29

9月29日上午,气象数据赋能“一辆车”保险服务新模式专项试点实施方案解读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来自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中山金融监管分局、中山市保险行业协会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到中山市网上新闻发布厅,围绕我市气象数据赋能“一辆车”保险服务新模式试点实施方案情况进行介绍,并就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气象数据赋能“一辆车”保险服务新模式专项试点实施方案解读专场新闻发布会。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精细化气象服务
不再是“一人生病,全家吃药”

市气象局联合市应急管理局、中山金融监管分局、保险行业协会和6家保险公司共同探索“气象+保险”服务新模式,打通了气象部门、保险机构、通信运营商之间的数据壁垒,构建了“灾前预防—灾中响应—灾后理赔”的全链条防灾减损机制。

如何理解这个机制呢?首先从市气象局具备的“硬件”条件介绍起。据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良介绍,目前我市已建成以3部相控阵雷达、112个自动气象站以及全市13000多个视频监控的立体监测网络,实现分钟级降雨监测、公里级落区预报以及易涝点实时监控。得益于“硬件”配套,我市可以通过AI算法研判水淹风险区域,实现易涝区域米级精度定位及风险等级动态评估,形成具有递进式预警能力的气象风险决策产品,实现预警前的预警。截至目前,我市能实现精准识别风险区域(误差≤500米)、精准预判水浸时间(提前1小时)精准触达目标人群(车主)。

精细化气象预报,如何与传统的预报模式做进一步区分?对此,李良形象地将传统的预报模式比喻成“一人生病,全家吃药”。在回答记者提问环节,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根对传统预报模式带来的痛点作补充介绍,黄根指出,以往的预警信息存在传递链条冗长、触达率低、指向性模糊的问题,风险人群难以及时获取信息并有效避险。此外,风险管理滞后,保险服务过度聚焦灾后经济补偿,缺乏灾前预警与主动干预能力。

6家保险机构开展试点
发挥前沿“风险减量管理”作用

有了精细化服务方式,气象数据如何进一步与保险服务结合?又如何通过保险造福广大车主?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山监管分局党委书记、局长何明亮会上进一步介绍,当前选取了人保财险、太保财险、国寿财险、平安财险、中华财险、都邦财险等6家机构进行试点,在不增加投保人保费的前提下,保险公司运用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在历史受淹数据较大的镇街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并提示投保人,将原来的事后理赔前移至事前和事中的防范。

中国太保产险中山中支农险服务专员与养殖户在养殖塘边谈话。(资料图片)

具体体现为,气象部门提前将灾害数据发至保险公司,在气象数据加持下,保险公司通过易涝区域精准定位和实时监测预报,构建出水淹风险预警体系与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保险公司针对易涝点提前放置警示牌,为重点小区进行防水加固等布防,在水淹黑点路段联合交警部门共同防御,及时劝导高风险区域内的车主挪移车辆,现场排查下水道疏通情况等。

根据气象部门的实时数据,极端天气来临前,保险公司还会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及公众号、现场走访等方式向客户及民众推送气象预报、防灾建议、救援途径、理赔指引等信息。在降雨量达到一定预警值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依托气象AI语音直呼,及时通知保险客户转移车辆到指定安全地点,有效避免人员和财产损失。

“这一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打破了行业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了气象预警、保险服务与通讯触达的‘无缝衔接’,让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功能得以在灾害发生前精准、高效地发挥作用。”中山市保险行业协会执行会长何志彬在会上补充介绍。

在中山市气象局和中山金融监管分局的指导下,中山保险业积极参与“气象+保险”创新试点。除了信息推送,保险行业还同步启动了应急响应预案:提前调度救援资源到高风险区域附近待命,为广大车主提供即时的理赔咨询。何志彬指出,这一切举措的初衷,就是力争将风险化解在成灾之前,最大限度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保险服务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补偿”转向更前沿的“风险减量管理”。

多部门形成通力合作
守护极端天气下的人财物安全

记者会上了解到,2025年汛期,我市经历了19轮强降雨、龙舟水和6个台风影响,灾害频次多、强度大。而在南部试点镇街,依托“气象+保险”新模式,通过精准预警和提前干预,车辆受淹受损数量显著下降。

引入“气象+保险”新模式后取得哪些成效?在数据上有体现吗?据中山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中山气象研究与应用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平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在刚刚过去的台风“桦加沙”过程中,气象部门为保险公司提供三乡、神湾、坦洲这3个“气象+车险”先行试点镇的精细化滚动预报预警,并联合联通、电信,利用电子围栏和AI语音外呼技术,对试点镇区易涝点周边群众进行精准提醒,呼叫超2万人,接听率达7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6日上午,台风“桦加沙”过程中山市保险行业预计车辆损失金额约80万元,较台风“韦帕”过程有明显减少。

2024年,市三防办联合市气象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强化“气象+保险”协同机制,推动风险减量服务前移。中山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建国会上指出,“气象+保险”试点创新工作开展后,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辖区气象灾害发生的情况和规律,加强易涝地区气象灾害监测预防、信息传播、车辆转移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且提前规划易涝地区受威胁人员和车辆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王建国补充介绍,当前市三防办、应急管理局联合、气象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山分局等单位,出台专项政策文件,明确各部门在预警发布、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等方面的职责。此外,有关部门汛期多措并举,定期组织每周会商研判,启动应急响应期间,实行每日会商研判,极端天气发生时加密会商研判次数。结合会商研判结果,相关部门将做好雨情、汛情、台风、内涝、地质灾害等重点监测,相关成员单位加强联动,协同开展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守护好极端天气下的人财物安全。


编辑  何淼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程明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22805人浏览   202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