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柴油味,扑鼻的稻花香,工业的厚重与农业的清新在空气里弥漫……记者9月27日走进南朗街道崖口村,发现村里的旧电厂已悄然蜕变,化身为JANLU简庐电厂工坊,成为了乡村里别致的会客厅。

旧电厂爆改成乡村会客厅
在JANLU简庐电厂工坊门前,工程车来来往往,工人进进出出,现场一片忙碌的景象。
“我们要赶在今年国庆当天试营业。”JANLU简庐电厂工坊主理人杨宇澄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跟记者打招呼。
“这个发电厂始建于1957年,由澳门乡亲捐赠了相关设备,是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杨宇澄告诉记者,崖口村旧电厂原有两幢旧楼,旧楼是上世纪80年代重建的,整体框架非常好,在2005年左右废弃。目前,电厂内还保留着发电机相关设备,非常有历史感。“当年,这个电厂既给农田灌溉提供电力支持,又给村里提供照明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起来,讲好中山工业历史故事。”

记者在现场看到,内部装修已基本完成,吧台、座椅,以及面包烤窑都一一到位。值得一提的是,柴窑完全复刻了欧洲乡村柴窑的风味,又在欧洲窑的基础上做了国内本土化提升。
JANLU简庐电厂工坊虽然制作咖啡,生产面包,但食品并不是主导,“我希望这里是一个乡村会客厅,是一个社交空间,是年轻人喜欢来的地方。”杨宇澄直言道。
崖口有很多咖啡店,如何做到别具一格?杨宇澄说:“我们做的是空间,是场景,而不单单是产品。”JANLU简庐电厂工坊主要做的是情绪价值、文化价值,要让年轻人来到这里后能感觉到“中山乡村能塑造出多种可能性”。

“以后这里可以是小型音乐会的场地,也可以是服装设计师的发布场地;可以是中山一些新产品的推广地,也可以是研学场所,还能是中山很多本土画家、艺术家的展示平台。”杨宇澄表示,JANLU简庐电厂工坊的定位不止是在中山,而是放眼大湾区。
在咖啡里融入“在地文化”
“现在做任何行业,都必须有文化植入。要是没有文化植入,没有在地性,没有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产品本身就是空洞的,没什么记忆点。”杨宇澄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对地方文化非常重视,表示以后推出的咖啡都是带有在地属性的。“这样的咖啡,喝起来更有味道。”
杨宇澄举了几个例子:咖啡会加入在地元素,用大米乳做基底,再搭配小榄的菊花糖,形成一款纯中山本土的咖啡产品;旧电厂的第一台发电机是英国品牌,还是由澳门专门运来的,JANLU简庐电厂工坊就用它命名了一款咖啡,还特意采用英国特有的接骨木来调这款饮品。
杨宇澄希望这里的客人不只能感受到崖口的美好环境,更能通过饮品本身,感受蕴含其中的意义和风味。

“带方案招标”盘活集体闲置资源
记者了解到,除了JANLU简庐电厂工坊之外,杨宇澄还投入上千万元,按照高端精品民宿酒店的标准建设简庐-1957电厂民宿。目前,简庐-1957电厂民宿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4月即可投入使用。
杨宇澄透露,民宿将布置14间豪华套房,设有住客接待中心(前台接待区、接待休息区、餐吧区、会务区、茶息区),以及独立观光电梯、顶楼无边际戏水泳池、空中花园区、团建篝火活动区等住客专属配套设施。
崖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谭锦鹍也透露,简庐-1957电厂民宿是在“百千万工程”的推进过程中挖掘出来的鲜活案例,旨在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为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据介绍,崖口村旧电厂改造项目是通过“带方案招标”的创新方式,引入第三方投资,明确约定中标方需保留并活化利用原有的发电机组设备,将其改造成展示崖口历史变迁与工业遗存的特色民宿,并在建筑设计、景观打造、餐饮服务及活动策划等各个环节深度融入本地文化元素。
谭锦鹍表示,通过旧电厂焕新打造乡村民宿酒店的探索实践,将为全市在“百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找准适合的发展路径,善用乡村传统文化元素与自然生态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乡村文旅品牌等方面提供宝贵的经验。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