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魂·家国志丨中山侨胞:侨心照家国 侨力筑长城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 徐世球 张房耿 发布:2025-09-05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素有爱国爱乡光荣传统的中山侨胞挺身而出,纷纷加入抗日救亡行列,与祖国人民并肩战斗。

中山侨胞谢月梅,省吃俭用汇款支持中山人民抗日游击队;陈志昆,不远万里,积极回国参加抗战;方作标以“飞机救国”的义举,在华侨抗日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郭氏兄弟与四大百货,以爱国担当书写了“商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动人篇章。海外侨胞舍生忘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山日报2025年9月5日03深读版。

谢月梅:以博爱为炬,照亮家国路

孙中山先生的大公无私与博爱精神,深深镌刻在每位中山侨胞心中,谢月梅女士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祖籍中山翠亨石门村的侨胞,用一生的坚守与奉献,书写了跨越国界的家国情怀,其事迹散见于权威媒体报道,成为侨胞爱国爱乡的生动注脚。

▲谢月梅在《中山日报海外版》上签名。(资料图片)李庆辉 摄

谢月梅(1920—2019),出生于美国夏威夷。她出生不久,父亲谢金连便变卖在夏威夷的物业,携家返回广东中山,投身农村革命活动,加入农民协会。据央视国际2006年《情牵故乡谢月梅》记载,受当时政府对农民运动的镇压影响,谢月梅的童年在动荡中度过。1933年左右,国内革命形势愈发严峻,父母将她与另外3个姊妹送回夏威夷,从此她与父母永别,与其余5个兄弟姐妹天各一方。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家国危难之际,身处夏威夷的谢月梅虽与亲人离散、生活颠沛,却始终心忧祖国。谢月梅的七妹谢月香、八妹谢月珍均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谢月香曾写了一封5000字的信给谢月梅,动员她捐资支援抗日游击战争。彼时谢月梅在餐馆做出纳,月收入仅25美元,却为支持抗战拼尽全力。据中国侨网《中山侨胞抗战风云》记载,她坚持每天步行半小时上班、每天只吃一顿饭,省下的钱频繁为中山人民抗日游击队汇款,每次均在500港元以上,由妹妹谢月香转交。她曾说:“和国内苦难的同胞相比,我自己辛苦些算得了什么?”谢月梅还发动300多名旅美华侨和同情中国的外籍人士捐款支持游击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月梅积极为中美友好搭建桥梁,助力国家全面进步;改革开放后,她对故乡的牵挂愈发浓烈,不遗余力支持家乡发展。据《中山日报》于2013年《谢月梅:剪不断的故乡情》报道,她先后为中山捐建幼儿园、礼堂、桥梁,为中山华侨中学和云衢中学各捐建一个教室,还投资兴办石门水产试验场,将对故乡的深情,化作推动家乡建设的实际行动。

陈志昆:从檀香山到延安

陈志昆(1911—2010),著名爱国侨领,祖籍中山南朗茶东村。1911年出生于美国檀香山,父亲是早期到夏威夷谋生的中国劳工。陈志昆还是孙中山儿子孙科的内弟。受当地华侨爱国热情的影响,他打小就心系祖国,盼望祖国富强。

▲1940年陈志昆在延安和王震将军合照。陈燕供图

2011年《南方日报》曾采访陈志昆夫人、当时已经96岁高龄的老人黄寿珍,并进行了公开报道。黄寿珍说,陈志昆从小就为中华民族的前途担忧,在夏威夷大学念书时,他积极投入中国学生支援祖国活动,一度担任中国学生联合会主席。1934年,孙科到檀香山探亲,看到陈志昆朝气蓬勃、胸怀大志,便让他回国担任英文秘书。此后,陈志昆首次回到故乡中山。

七七事变后,陈志昆护送孙科的两个儿子赴美读书和避难。其间,他入读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通过援华活动结识了不少进步朋友,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激进思想。陈志昆在美国时刻牵挂着中国的战事,当他读到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对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决心到延安参加抗日。他通过中国进步青年沙志培(即沙主培,五四时期与周恩来一起开展学生运动)写信给周恩来,表达回国参加八路军上前线抗日的愿望,得到周恩来的热忱欢迎。1939年8月,陈志昆从美国经日本,辗转香港、越南、昆明、桂林等地抵达延安。他在延安生活了9个月,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多位中共领导人。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谈话后挥笔为陈志昆题词:“将一切真心救国的志士团结起来,中国就有出路。这种志士就是不谋私利,牺牲自己,专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人”。1940年,陈志昆带着周恩来的重托回到重庆,如实向国民党当局介绍延安的所见所闻,促进共同抗战。1940—1946年,陈志昆参与到中国工业合作社的工作中,为战争筹集资源。陈志昆于1947年回到美国,1950年,他在婚后第八天带着夫人黄寿珍返回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此外,檀香山市议会史料记载,在尼克松总统1972年访华后,陈志昆开始通过提供咨询服务促进中美贸易往来,并协助将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引向中国,是启动中美贸易的先锋,也是中美关系的建设者。2009年,夏威夷孙中山基金会授予陈志昆夫妇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们对中美贸易做出的杰出贡献。

方作标:“飞机救国”的抗日义举

方作标(1895—1967),原名方华开,中山沙溪人。1920年的珠江口,方作标望着波涛汹涌的南海,与5个兄弟登上了前往斐济的货轮。彼时的他不会想到,20多年后,他会以“飞机救国”的义举,在华侨抗日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方作标(1895—1967)(中山市博物馆供图)

2025年9月1日,记者连线方作标的孙子、从斐济回到北京的方志伟,他在电话中向记者回忆起爷爷的抗日义举。

初到斐济维提大岛,方作标从底层商贩做起,在巴城经营着一家小杂货店。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他全力支持一位白人朋友开采金矿时——当众人对矿场计划嗤之以鼻时,唯有方作标倾囊相助提供后勤补给。金矿开采成功后,这位朋友将矿场后勤供应专利权赠予他,方作标在斐济开设大规模公司,“方利行”发展成为西区最大的华人商行,并拓展了房地产生意,家境日渐殷实。方作标为自己的孩子分别取名“国、强、富、民、兴”,将朴素的家国情怀融入血脉。

七七事变的消息传到斐济,方作标的商铺彻夜灯火通明。他联合斐济数百名华侨华人及澳洲侨界,发起支援祖国抗日的捐献热潮。当得知日寇飞机在华狂轰滥炸,中国军队制空权薄弱时,方作标与其他三位侨领整夜长谈后决定:自掏腰包购买4架战斗机。1943年,方作标冒着日军围追堵截的危险,将飞机送抵重庆。

杨孟东:助力抗战运物资

杨孟东(1916—2009),祖籍中山市南区北台村,出生于美国夏威夷,是“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之堂侄。1939年大学毕业后,经革命前辈蔡元培引荐回到中国工作,在云南昆明钢铁厂当工程师。在中国一年多,他目睹日本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陷于苦难的深渊,十分义愤。1941年,他重返美国,加入了美国参谋总部,任史迪威将军的侍从副官、侍从参谋。1942年,在中国抗战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一起来到中国,在中、缅、印战区英勇作战。

1944年,杨孟东驾驶飞机,多次把救灾物资医药军需品等运往延安。图为其中一部大型X光机。中山市侨联供图

宋庆龄为史迪威将军的行动所感动,设宴招待史迪威将军等,杨孟东因此与宋庆龄相识。当宋庆龄得知杨孟东是杨仙逸的后人时,十分珍爱,常邀杨孟东到寓所吃饭,拉家常。一次海外捐给中国福利会一架大型的X光机,中国福利会准备将它运往延安,遭到国民党的阻挠。宋庆龄找到杨孟东,他居间奔走,里应外合,没几天就把X光机秘密运至延安,圆满完成任务。

郭氏兄弟与四大百货的爱国担当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四大百货创始人均为澳洲中山籍华侨,他们不仅是商界翘楚,更是挺身而出的爱国志士。他们以商业为翼,以实业为盾,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紧密相连,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商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动人篇章,其事迹在历史洪流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上海永安百货旧貌。

郭乐(1874—1956),出生于香山县竹秀园(今属中山市南区街道),永安资本集团创始人。郭顺(1885—1976),郭乐的六弟,上海永安纺织公司筹划人。南区街道办事处2014年编撰出版的《良都风物》详细记载,郭顺作为永安百货与永安纺织公司的核心创始人之一,早在家国危难前便已怀揣实业救国理想。1920年起,他与兄弟郭乐等人共同推动永安纺织公司创办,凭借在华侨中的声望募集资金,短短两年间便将股金从原定300万银元增至600万银元,建成从纺纱到印染的全能企业。面对日本纱棉的市场冲击,他们果断收购濒临倒闭的鸿裕纱厂,挫败日商吞并民族工业的企图,其“金城牌”产品更因优质国货之名远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以实业力量守护民族经济命脉。

▲上海先施公司。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顺的爱国情怀愈发炽热。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他积极支援十九路军蔡廷锴将军抵抗日军,更联合各界力量扶助、救济数万广东籍居民。20世纪30年代,担任上海特别市市政府参议、上海航空委员会委员等职期间,他全力投入前方物资接济、伤兵救护与难民收容工作,直至1932年因病赴美国治疗,仍于1937年当选国民大会代表,心系国事。即便在故乡中山,他也于1942年推动修建“景春水闸”,以民生工程延续对家国的责任,其实业救国与抗日救亡的双重担当,成为民族企业家的典范。

▲大新公司落成之后,进一步提升了上海南京路的人气。

郭顺的坚守并非个例,上海四大百货群体在抗战中均展现出强烈的民族大义。据记载,“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永安与先施公司率先联合南京路各商号组成战时服务团,以资金与物资直接支援前线;1938年,大新公司则创新性地支持海派书画家举办《杯水画展》,将艺术创作与抗日救亡结合,以售画所得救助难民、支援抗战。四大百货更始终坚持推广国货,将商业经营与民族主义深度融合,在烽火中筑起一道“商战救国”的坚固防线。

▲1926年,刚落成的新新公司。

从实业抵制日货,到直接支援抗战,再到救济难民、推广国货,上海四大百货创始人以商为刃、以爱为甲,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用行动诠释了民族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让商业精神在爱国情怀的滋养下,绽放出穿越时空的光芒。

◆策划/统筹 查九星 吴森林 明剑


编辑 侯海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深读 | 今天,96岁的她,想念19岁的哥哥
推荐 21558人浏览   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