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书院大讲堂 | 世家“豪门”如何影响中国文明进程?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谭桂华 发布:2025-09-03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世家大族是政治制度演进、文化基因传承与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载体。如琅琊王氏、陇西李氏、兰陵萧氏、清河崔氏等世家大族,如何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对当下现实生活又有哪些深远影响?8月31日,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唐昊作客香山书院,以《揭秘世家大族:从簪缨世家到书香门第》为题,系统梳理了世家大族从先秦起源到近现代转型的完整脉络,揭示了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塑造中国“家国一体”的文明底色,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的独特文化形态。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唐昊作客香山书院,带来讲座《揭秘世家大族:从簪缨世家到书香门第》。香山书院供图

家国情怀:
中国政治文明的源头密码

不同于西方语言中“国”与“家”的概念分离,中国文化将二者紧密融合为“国家”一词,这种独特的话语体系背后,是贯穿数千年的“家国一体”观念。唐昊教授在讲座中指出,这一观念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植根于中国政治文明的起源阶段。

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便在权力整合中初现雏形。黄帝通过征战统一散落的部落,构建起早期的权力框架,这种以“统一”为目标的政治实践,为后续“家”与“国”的融合埋下伏笔。更关键的是,中国文明走出了一条区别于西方的发展路径——从原始氏族部落直接迈入君主制封建社会,以农民为核心生产力主体,而非经历奴隶制社会阶段。这种跨越式的文明演进,使得氏族时期的血缘纽带未被打破,反而成为连接家族与国家的重要桥梁,最终孕育出“以家喻国、以国为家”的政治关怀。

商朝以商业立国,家族传承尚未与国家治理深度绑定。真正的转折始于周朝。周文王推动了一场深刻的文明转向——从“事鬼”转向“重人”,从商业驱动转向农耕为本。而周公主导的“封建制”,则将这种转向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分封诸侯,将家族宗法体制直接应用于国家治理,形成“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层级结构,“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自此确立。在这一体系中,“礼”成为核心准则,上至天子的祭祀礼仪,下至贵族的日常言行,均被纳入“礼”的规范,以“礼”传家的贵族文化雏形,也在此时开始形成。

多元世家类型:
从武德到科举的文化分野

何为“世家”?唐昊教授在讲座中给出如下界定:在古代中国,至少连续三代跻身权力、财富或文化精英阶层的家族,方可被称为世家;而真正的名门望族,更需具备跨越王朝周期的生命力,经历过大一统和大分裂,在政权更迭中仍能保持家族的影响力。

唐昊教授。香山书院供图

这种传承并非依赖偶然的权力机遇,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动力——中国独特的史官文化。自先秦时期起,史官便以秉笔直书的精神记录历史,这种对历史的重视,使得中国人普遍形成了强烈的家族传承意识与历史归属感。“为家族留名、为后代铺路”的观念,驱动着世家大族不断积累资源、培育人才,将家族命运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无论是权力的延续、财富的积累,还是文化的传承,都成为世家维持精英地位的核心目标。

唐昊教授表示,随着历史的演进,世家大族逐渐分化出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对应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承模式。

贵族世家是最早出现的世家类型,其核心特征是“以礼传家,君子德风”,强调君子作风与道德修养,传承基础源于儒家经典教育。周公涉政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为贵族世家提供了制度保障,家族的爵位、封地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代代相传,形成稳定的权力结构。不过,这一类型的世家生命力相对短暂。

武德世家最初是两汉边疆的守护者。两汉时期,随着边疆治理需求的凸显,武德世家渐渐崛起。这类世家以“武”传家,却并非单纯崇尚武力,而是秉持“以武传家,家国栋梁”的理念,强调文武相济与规则意识。陇西李氏家族便是典型代表,从李广到李陵,世代镇守边疆,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重要力量;卫青、霍去病家族则凭借抗击匈奴的赫赫战功,不仅巩固了家族地位,更成为国家稳定的重要支柱。武德世家的出现,填补了贵族世家消亡后的权力真空,也为中国“文武并重”的文化传统注入了实践基因。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成为世家的主流形态。这类世家以“以经传家,簪缨不替”为核心,注重儒家经典教育,培养子弟的经邦济世之学,通过掌握文化资源垄断官场。许多士族子弟凭借深厚的经学素养与广泛的人脉网络,在朝廷中占据要职,形成“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格局。尤为关键的是,士族门阀掌控了当时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普通子弟难以获得系统的经学教育,这使得士族的精英地位得以长期维持。即便在战乱频繁的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依然能够凭借文化影响力,在不同政权中保持家族的存续与发展。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彻底改变了世家的传承逻辑,科举世家应运而生。这类世家不再依赖世袭或人脉,而是通过培养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以“以文传家,雅道相连”传家,实现阶层晋升。欧阳修家族便是典型,欧阳修本人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成为北宋文坛领袖,其后代也多通过科举获得官职,家族文化传承延续数代。科举世家的出现,标志着世家传承从“血缘优先”转向“能力优先”,也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普及,使得耕读传家成为民间普遍的价值追求。

到了近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加速,善财世家开始涌现。这类世家以财富为重要标记,但区别于传统的商人阶层,其核心特征是“善财传家,继创有道”,将部分财富用于社会公益与国家建设。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大资产阶级、买办阶层、民族资产阶级等,不乏善财世家。善财世家的出现,反映了近代中国世家大族在社会转型中的角色转变——从权力的掌控者、文化的垄断者,转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为世家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世家文化的当代回响

中国世家大族的历史,早已超越了权贵传承的范畴,成为解读中国文明特质的重要钥匙。从“家国一体”的观念起源,到“以礼传家”“以武彰义”“以经济世”“以文传家”“善财有道”的多元实践,世家大族不仅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更将传承、责任、济世的基因注入民族文化的血脉。

在当代社会,虽然传统意义上的世家大族已辉煌不复,但世家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例如耕读传家的教育理念、以富济世的公益精神、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仍是当代中国人价值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钱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且持续千年的家族之一。钱氏家族繁衍出了100多个分支,在中国近代出现人才井喷现象,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穆、钱钟书等众多文坛硕儒、科技巨擘、国学大师皆出自钱氏家族。这与崇文尚教、立品尚德、家国情怀的家风家训密不可分。

唐昊教授表示,解码世家大族的千年脉络,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中国文化基因的传承与重塑。“今天我们追溯研究世家文化,为的是超越历史周期,找到中华民族基因传承的密码,从而为我们建构未来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案。”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深读 | 今天,96岁的她,想念19岁的哥哥
推荐 17479人浏览   2025-09-03
广湛高铁,要来了!
15843人浏览   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