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芳香||匆匆时光里的温暖(夏至·考/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许芳香 发布:2023-06-08

单车·摩托车·送考专车

80后的高考记忆里一定有这样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

2005年,据说高考生报名人数有867万,蓦然望望日历,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不同的是人数,形势却一如既往地相似——为了心中的目标,学子们全力以赴。

现下的情况或许更乐观些,国家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高等院校的数量与规模较之十八年前大幅提升,学子们上大学的机会更高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危机感可能没以前强烈,我羡慕这个时代的孩子们!网络上频频冲上热搜的“送考团专车”“送考仪式哪家强”“送考爸妈”“高级别押运”“花式喊楼”等字眼,说明大家对高考是非常重视的。毕竟苦读十二载,承载了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也是检阅自己的时候。

我不敢说自己是承载着家庭希望的那个孩子。但是,每个高三的孩子自我背负的使命感一定是融进血液里的。起码那三百多日的鏖战就是最好的证明。可谓“数年磨剑不畏苦,今朝倚剑放光芒”。

我的家乡的小镇,地处三市交汇处,也是很多支教老师来实习的学校,几十个村围绕着唯一一所普通高中,倘若在地图上沿着村道和巷道仔细搜索一番,那镇中,犹如高贵而富丽的地标性建筑一般,显而易见。而我的家,距离镇中心15公里。家里上学的姊妹多,我能分配到的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凤凰牌老式单车。它成了我上学的伙伴,有时候“老凤凰”爱开玩笑,搞得我迟到站着早读。每天两趟来回的车程,三年间锻炼了我单车骑手独有的耐力,饥肠辘辘的感觉却特别不好受,体力脑力损耗比较多,只能靠学习转移一下注意力。

当时,我读的学校,高三年级就两个班,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每班也就三十来名学生。但这几十号学生都是校长和老师们心中的宝贝。因为我们自觉得让老师们心疼。有的家里离学校更远的同学,他们自带饭盒,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在没有补习老师,没有网络资源,没有补课的条件下,你把擅长的教给我,我把会的也教给你,相互扶持的同窗友谊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感动不已。

夜里复习,四下静谧暗黑,悄无人声最适合我。

田间虫鸣声,窗外望去只有远山,一盏灯,一支笔,一摞复习资料。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这样复习的夜晚是自己独自行走的声音,单单属于自己的。无暇欣赏满天星河,也无法感慨太多疏星淡月,因为考试的日子在临近。

家里第一个起床的是爸爸,他每天凌晨五点半做饭,吃完后七点就要准时上工。妈妈六点多就要去做农活。爸妈虽然是大字不识的农民,但是他们想的是:男孩女孩都一样,只要想读的,哪怕借钱也要供我们上大学。这村里就没出几个大学生,何况是女大学生。对我来说,生在这样的家庭,有如此通情达理的父亲母亲,是我人生的幸福。

回想起那年高考,刺眼的烈日当空,灼热的马路差点跌坏了爸爸的摩托车。朴实的父母也没经历过什么大考,只知道,那天考试的日子很重要。

“下午是几点去学校?”爸爸倚着摩托车深抽一口烟。

“中午一点半,我现在眯一下。爸,你千万记得一点钟叫我起来……” 

“好。”爸应了一声。

是不是每个爸爸只有在关键的时候都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平时,都只是淡淡地、远远地望着自己的孩子呢。我猜想其他同学的爸妈也应该都是这样的吧。

高考的最后一天,爸爸的摩托车没油了,引擎打火点不着,他竟急得像孩子一样,左邻右舍跑了个遍去“借油”。颠簸的马路像极了战战巍巍的老太太,那标志性的镇中心建筑还没瞧见,教务主任打了几次电话催促我快点上车。我不能怪爸爸,也不能催,差点在摩托车后座哭出声来。爸爸仿佛感知到了一样,不停地道歉:“这事怨我…..”我心头涌上无数的可能:临门一脚了,就差最后一门缺考,我岂不是白读了这么些年?我的人生就这样发生转折了吗?看来我还是没那个命啊。爸爸怎么关键的时候就不靠谱啊……我心急如焚,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心里有怨却不得发作。

“爸知道一条近道,别急,爸一定赶到的,你不要急,不要急……”

絮絮叨叨的话语已经模糊了,爸爸终于在上车时间最后一分钟把我送到高中学校的门口,我来不及道别,匆匆坐上了开往县城考点的大巴车。

我的匆匆高三,匆匆赶考,是我匆匆的记忆,和父母温暖的陪伴与期望。

在此,祝愿所有高考生一切准备就绪,迎接国家选拔,考上理想学府。正如昨日的中山+刊文所言:“人生处处是考场,时时需考试。无论在哪个阶段,不负光阴就是最好的努力,而努力就是最好的自己,更是生命的真谛。硕果在前,只管去摘;越过山丘,前程万里。祝愿你们利剑出鞘旗开得胜,他日追星逐月与光同行!”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外贸破局,敢问路在何方
推荐 15210人浏览   2025-05-11
跨越3000多公里,中山这对夫妇接力援藏
原创 12123人浏览   202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