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新芽|软陶泥捏出 “家乡味”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画刊 方馨娉 发布:2025-08-05

近日,记者探访中山市沙溪镇云汉小学。下午 4 时许,综合楼 3 楼的美术室里,揉搓、按压声交织,四(1)班学生阮雅琳正用擀面杖将软陶压成薄片,指尖翻飞间,一块彩色软陶泥逐渐勾勒出舞狮头的雏形。这是该校软陶社团的日常,也是学校将隆都文化与现代美育融合的生动实践。

2019 年,市级软陶彩塑培训让美术教师张美宝找到了美育新路。“软陶柔软可塑,从平面到立体的创作能提升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 她介绍,学校作为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曾探索软陶与自然教育结合,2020 年相关课题获市级立项,四年后捧回广东省创新成果奖三等奖。孩子们曾用软陶重现校园动植物、节气物候,“云间小舍”、香山岐水都是灵感来源。


《隆都舞狮头》 作者:温馨

“起初捏塑自然事物,后来发现孩子们捏制家乡龙狮、煎堆时,满足感格外强烈。” 张美宝指着展柜上的九大簋软陶作品,连香芋扣肉的层次纹理都清晰可辨。2022 年新课标强调传统文化传承后,学校深挖隆都文化,将龙狮、四月八巡游、沙溪美食等融入教学,2024 年相关课题入选市级青年课题。如今展柜上,舞狮头作品尤为醒目 —― 鬃毛层次分明,冷暖色碰撞,双目有神,威风凛凛。

社团课上,张美宝借助视频演示舞狮头塑形技巧:“眼睛要圆大,用色彩打造层次,可加自己的创意。” 学生们围坐台前,手中陶泥在 “捏、搓、揉、切” 中成形。阮雅琳正修整作品,她在舞狮头双目上下装饰独特白鬃毛:“这样眼睛更有气势!” 她说做软陶得用 “绣花功夫”,手头活儿一刻不歇。

每周一下午 4 点到 5 40 分是社团时间。张美宝课程遵循 “认知-体验-创造” 逻辑:前半节课用 PPT 讲文化背景—―明末清初舞龙习俗、圣狮村 “洗街” 仪式、九大簋礼仪、茶果美味,甚至 “村 BA” 冠军牛,都让陶泥成为隆都文化载体。

“希望通过软陶引导学生探寻家乡底蕴,在创作中传递热爱,传承文化。” 张美宝说。六(4)班陈梓茵创作《隆都美食九大簋》,源于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制作时请教长辈、查资料,反复修改才完成。” 她满脸自豪。

课堂尾声,孩子们兴奋展示各自的舞狮头。不久后,这些陶坯将入烤箱,带着匠心童趣与乡土温度,续写美育新篇。


《小盆栽》 作者:软陶社团学生


《春分燕归》 作者:陈思睿


《隆都醒狮》 作者:汪歆茁


《布老虎》 作者:李可一   郑培钰   周臻   阮雅雯


《我喜爱的动物》 作者:202463班学生


《隆都九大簋》 作者:陈梓茵  黄梓成  胡梦婷

(内容协助/《香山少年报》编辑部)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