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 一天三班制!中山社区治理体系筑牢“防疫末梢”堡垒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李红 王蔚然 陈雪琴 实习生 钟晓薇 胡天励 发布:2025-08-04

8月4日上午,天气阴晴不定,气温却依旧高。南头镇将军社区党委书记潘东华赶着去“犁地”,这块闲置地的处理得来不易,历经跟几方轮番沟通,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网格员李俊毅又开始了一天的走家串户,临时“网格员”吴玉冰也要到她负责的居民小组去上门宣传……

自7月19日成立抗台风“韦帕”工作组以来,紧跟着直接转换成抗击基孔肯雅热疫情工作小组,中山多个社区全员进入一天三班制,用一套“平时能服务、战时能应急”的运作体系将各级部署迅速落地执行,高效构建了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坚实堡垒。

社区工作人员在雨中作业。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啃下第一块“硬骨头”
社区冲锋在前的“防控力度”与“民生温度”

“这块地权属比较复杂,大部分归属生产队,桥下空间归广珠西线项目,还有一小部分是镇属,所以前期沟通花费很多工夫。”潘东华一边和工作人员忙着铲地,一边说。

这块总面积达到30亩的闲置地,之前长满杂草,有的达到一人高,加之村民自行种菜,杂物随意堆放,极易招惹蚊虫,疾控专家建议可以铲平来优化卫生环境。

从锁定工作目标开始,潘东华就开启了“暴风沟通”模式,镇属和广珠西线部分需要镇政府和交通部门协调,村集体的需要村民同意。“村民同意的沟通工作量最大。”潘东华和工作人员一一上门解释卫生工作的紧迫性,争取最大程度最快地取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最近,沟通工作顺利完成,这块闲置地终于进入铲平阶段,潘东华和两位工作人员再次化身“犁地工”。

李毅俊(左)与将军社区书记(右)在雨中清理闲置地积水。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截至目前,将军社区共清理4块卫生不良闲置地,高效集中解决成片的“卫生死角”。

社区啃下来的硬骨头不止这一块。

“防控初期,很多居民不知道为什么要入户翻盆倒罐倒积水,一看到我们来就拒绝开门。”负责4小组卫生推进工作的吴玉冰感受很深。得益于她和大部分同事都是本地人,与居民文化上同音同文,有的又认识共同的朋友,耐心解释后现在大都“畅通无阻”。

“有些村民没有太强的公共区域意识,一般在门外和相邻的地方就种养,卫生情况又不太好,这种也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解释沟通。”吴玉冰记得有一位老人家的沟通工作一直难开展,后面是通过他的儿子才成功清理掉杂物。

自7月20日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将军社区在入户清查消杀、闲置地清理、卫生黑点铲除上取得阶段性成果,所有查出来的点实现全覆盖处理。

“每一项工作的初期,难度都比较大,熟悉当地情况的社区工作人员跑在前面,想各种办法,把最前沿的问题解决在现场。”对于团队没日没夜的奔忙,潘东华如此总结道。

和南头镇同为北部镇的黄圃镇同样发挥着社区的一线作用。黄圃镇以16个村(社区)为基本单元,构筑疫情防控防线。“疫情防控的核心难题,在于如何平衡‘防控力度’与‘民生温度’”。黄圃镇副镇长李阳辉认为,在疫情防控中,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和关键环节,推动着许多难题的解决。

网眼细密的250个小网格
“网格”是管理单元更是资源整合平台

近期,在将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每一天都会召开中山市南头镇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指挥部会议和由南头镇党委副书记麦升涛挂职第一书记的将军社区疫情防控会议。

策略既定,将军社区通过党委包干制、网格化管理将所有的措施以最快的速度落地执行。将军社区日常共被划分为6个片区,27个大网格进行管理,每一个社区党委委员负责一个片区。疫情中,再将27个大网格细化为250个小网格,每个小网格大约包含15-20户住户。每个网格员负责网格内住户的入户积水处理、科普宣传、消杀、房前屋后卫生管理以及病例信息采集等系列工作。

“网格这么多这么细,人力不够怎么办?镇级指挥部和第一书记马上协调。”将军社区党委副书记霍淑琴介绍,镇级下沉了约500名公职人员当网格员,周末市级再下沉数百名志愿者来协助网格工作,“所有下沉人员,都由社区根据网格工作需要进行调度安排。”

志愿者走进居民家中开展防蚊宣传。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将军社区共有67名工作人员,显然无法承担全部的工作量,但在市镇两级的紧密统筹下,社区掌握着“最后一公里”的工作节奏。

“除了网格化需要大量的人手,几百个卫生黑点的清理,违建的拆除,闲置地的清理等等,也需要城管、住建、交通等多部门的参与,镇级指挥部和第一书记都在第一时间响应社区的需求。”潘东华认为,作为没有执法权的基层管理机构,社区在日常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网格化工作模式,也锻造了一支高效、沟通性强的队伍。遇到紧急工作,日常工作模式可快速升级为强化版紧急工作模式,并通过上级部门的资源协调成倍放大工作效能。

“我们把全村划成19个网格,就是要让每个角落都有人管、每项措施都能落地。”黄圃镇兆丰村党总支部书记梁焕珍说,全村以“四级网格化管理”为主线,将18个生产队与1个企业网格串联成严密的疫情防控网络,将责任层层压实,确保防控无死角。“‘网格’不仅是管理单元,更是资源整合的平台,驻点团队、结对单位、本村党员、生产队队长、志愿者拧成一股绳,便能更加得心应手处理疫情防控。”梁焕珍说。

而在黄圃镇制定的防控预案中,一旦出现病例,临时组建的“入户检查队伍”,通过“分组包栋”的方式加大排查,破解紧急关头“人不够用”问题。在物资方面,向16个村(社区)发放专项经费和倾斜物资配给。“应急状态下,人力与物资的调配能力,影响着防控效率。”李阳辉认为。

每一个人都是多面手
“平时能服务,战时能应急”

走在将军社区街上,能够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最近开了不少脑洞,为了将基孔肯雅热病毒知识和防蚊灭蚊妙招传达给每一位居民。他们自拍自导自演大量科普短视频,将这些短视频置入无人驾驶宣传车、流动LED宣传屏、各种微信群;在公众号上鼓励居民自拍图片和短视频赢积分,用积分换礼品……

而事实上,社区工作人员一直以来都是多面手。他们不止于在宣传领域上既要做“导演”“演员”又要当宣传员,还要驾驶专业的环卫车去做清洁工,扛起刷子当油漆工,开起车来当“犁地工”……

“几乎每个人都干过各种各样的工种。”将军社区负责宣传工作的社区党委委员卢颖欣解释,社区也有很多专业的外包发派,但是很多工作都比较紧急,社区人员自己处理起来更灵活,“大家都变成了多面手,能够保证很多工作的长效性。”

在防疫抗疫这种尤为紧急的工作来到时,社区的“多面手”不仅将本领发挥到最大化,还每天三班制,启动连轴转模式。“大概从7月19日开始,分早中晚三班,每天从早上六七点工作到晚上九点十点。”霍淑琴开玩笑说,社区的人真的“超能打的”,本领又多抗压能力又强。

在李阳辉看来,通过以上种种制度创新、精准施策、资源统筹和闭环督导,构建起一套“平时能服务、战时能应急”的社区治理体系,为疫情防控筑牢防线,也能够助推基层治理再上台阶。

【统筹 李红】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