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光影长诗镌刻百年蝶变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画刊 颜子怡 发布:2025-08-04

百年前,香山县易名中山县,百年间,秉持“天下为公”的博爱精神,这座城市从历史的烟尘中崛起,在时代浪潮中完成华丽蝶变。624日上午,“镜述百年・光影长诗”中山1925-2025发展影像展在市文化馆一楼展厅开展,展览以光影为媒介,串联起中山百年脉络,带观众开启穿越时空的对话,触摸城市的沧桑巨变。

步入展厅,一幅幅珍贵影像以时间为轴线依次铺展:20世纪初的岐江水乡,30年代的石岐骑楼,新中国成立初期田间耕耘的身影,90年代港口建设热潮与专业镇布局,新时代深中通道飞架两岸、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工改”现场热火朝天、“百千万工程”的实施影像,勾勒出中山从传统水乡到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轨迹。

看着中山百年变迁的照片,中山市摄影家协会顾问肖柏成感慨万千。20 世纪 70 年代起,他与摄影结缘,几十年来穿梭于街巷,用相机定格了不少人和事,这些珍贵的图片成为城市改革变迁的见证。“摄影,就是把时间钉在相纸上,给历史做见证。”他说,自己拍摄的图片能参展,让他觉得自豪:“这些照片不止属于个人,更是给中山百年奋斗史的致敬。”

据中山市文化馆馆长方文介绍,展览以时间轴为主线分五大板块,用“历史+现代”影像对比双线叙事,铺展城市百年脉络。展厅还穿插实物展区:早期木质暗箱、胶片机与现代微单、航拍器并置,直观展现摄影器材的迭代,烘托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进程。这五个板块分别为“序:岐江叠影——中山百年建制蝶变映像”“1925-1949 易名中山——穿越时空寻觅老街烟火”“1949-1988 岁月新章——桑田织梦工商萌新芽”“1988-2012 百舸争流——春潮激荡扬帆奔小康”“2012-2025潮涌珠江——湾区焕彩文旅谱新篇”。

“展厅里有张文化馆旧址的照片,是我刚工作时的地方,看着特别感慨。”方文说,“我想,这些老照片会勾起很多中山人的回忆,我希望让更多人,特别是学生走进展览,看看以前的中山是怎样的,了解前辈的付出,从照片中读懂中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指尖摩挲着黑白的照片,梁女士不时和同伴讨论记忆中的老地点。看到烟墩山灯光球场的照片,她感叹:“这和我们童年记忆一模一样。”小时候逛过的地方早变了模样,她既怀念童年,也为中山的发展欣慰:“咱们中山人凭着一股闯劲,把这里变成了大湾区的热门城市!”

展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市文化馆主办,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中山日报社、市摄影家协会以及张强摄影器材行协办,展期为624日至97日。


民国时期中山县政府之头门(位于现在的孙中山纪念堂)。1925年,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1929年,中山县被确定为全国“模范县”。(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悦来路。1924年,县城开辟马路,1925321日,孙中山逝世。10月,县政府将正在建设的几条马路分别定名为孙文路、民生路、民族路、民权路、五权路。其后开辟的马路,还有拱辰路、悦来路、凤鸣路等。(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1936年,建筑中之长堤近长洲码头。上世纪初,石岐开辟马路,筑长堤码头,促进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摄影|郭瀚如 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在仁山广场庆祝中山解放及元旦集会(1950年)。现今孙中山纪念堂所在的位置,原有一座矮矮的仁山,属铁城城内的七星山之一。大约在民国初期,山的南坡建了一座简陋的砖砌主席台,并开辟出一个运动场,俗称仁山广场。(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196611月,中山石岐粤中船厂新造的钢质内河客货轮在岐江试航,彼时岐江桥仍为木质开合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贯彻“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中央人民政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选址布局,于中山县岐江河畔正式组建粤中造船厂,奠定华南地区船舶工业基础。(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中山县沙溪公社圣狮大队的晒谷场(1963年)。1958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定》。遵照中央《决定》精神,中山各地农村纷纷建立起人民公社。中山县沙溪公社的圣狮大队因成绩出色,于1964224日被中共广东省委树立为“全省农村革命化的典型”,当月27日的《南方日报》头版也对圣狮大队进行了长篇报道,全省掀起“学圣狮、赶圣狮”活动高潮。(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婚嫁场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婚俗文化领域,传统“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及收音机)四大件逐步退出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以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为代表的“新三大件”组合。(摄影|李英中)


改革开放之初,中山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包括第一家中外合作宾馆中山温泉宾馆、第一家中外合资大型游乐园长江乐园、第一家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高尔夫球场。


火炬开发区高新产业园(1998年)。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0年由国家科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山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摄影|张鉴来)


中山威力洗衣机厂外景(1997)1990年,中山洗衣机厂成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企业”,1995年,威力被授予“中国洗衣机大王”称号,在当时的中国洗衣机市场,“威力”是当之无愧的顶流。(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古镇灯饰交易畅旺 古镇镇灯饰行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依靠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当地村民就仿照从香港带回来的样品,生产出了第一盏古镇自制的灯饰。由此开始,古镇灯饰从配件组装、作坊加工,逐步发展成规模化生产。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古镇灯饰推销员开始走出中山、走出珠三角,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灯闯天涯”成为当时古镇特有的“风景线”。


中山市1995年青年集体婚礼。1995年,中山市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婚事新办”号召,由共青团中山市委、市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了青年集体婚礼活动。此次活动以“移风易俗,文明节俭”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市各行业的50对新人参与。(摄影|肖柏成)


小榄镇敬老大会。改革开放前,敬老活动多由家族或村社自发组织,规模较小;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侨胞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敬老事业,中山的敬老活动逐渐制度化、规模化,政府和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度提升,公共福利体系逐步完善。


中山市88”敬老万人行(1988年)。1988215日农历年廿八夜晚,“1988中山敬老万人行”巡游在中山石岐岐江桥头起步,全市210个单位,共1万多人参加了游行。从1989年开始,“敬老万人行”易名为“慈善万人行”。(摄影|肖柏成)


五桂山生态保护区。(摄影|贺亿强)


横栏西江花洲(2023)。横栏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气候十分适合花木种植,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了岭南花木的繁茂之地。而西江花洲公园,作为这片土地上的一颗明珠,以3.7公里的生态廊道为画布,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织,不仅勾勒出了横栏的生态新貌,也成为了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样本。(摄影|冯伟光)


BA之夜。2024全国村BA广东赛区在沙溪龙瑞村开幕。作为本次赛事东道主,中山着力融合地方传统民俗文化、侨乡特色、美景美食、优势产业等,打造一场集体育竞技、美食文化、农产品销售、美丽乡村展示于一体的文体赛事盛宴,借助“村BA”的IP力量,推介中山城市形象和发展活力,汇集八方资源力量投入“百千万工程”、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摄影|余兴东)


中山城际铁路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迈入湾区时代,中山正通过在建城际铁路与规划市域线路的双轨并进,深度融入大湾区“轨道上的都市圈”,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摄影|张鉴来)


繁忙的深中通道。世纪工程深中通道的开通,连通珠江东西两岸,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摄影|张鉴来)


中山港货运码头(2025年)。在珠江横门水道的南岸,中山港码头串联起小榄、鸡鸦、石岐等支流,是江海联运一大天然良港。码头里巨大的货轮、整齐的集装箱、高效的装卸设备,展现出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生机。(摄影|马国泉)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