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童声“跨粤”唱响渔歌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画刊 李红 发布:2025-08-04

“水乡地面呀水乡涌啊,水乡旧貌换新容。路通财通人赞颂啰,谷米松容不忧穷……”中山市横栏小学,欢快婉转的咸水歌歌声飞扬,四年级学生周子琳和伙伴正一起与当地资深咸水歌歌手梁桂珍“和唱”。珍姐从渔船上稻田中唱出来,如今唱遍横栏各大盛会,周子琳和伙伴这两年也在中山咸水歌界崭露头角,新唱将拜会老歌手,歌声越发地饱满动人起来。

周子琳遗传了爸爸的音乐天赋,从小爱唱歌,不但在校外报读了声乐课,这两年在横栏小学的课后辅导时间也报了咸水歌、合唱团等音乐课程。“我爸爸是湖南人,妈妈是广东人,我们以前其实不太了解咸水歌。”湘妹妹周子琳说学习咸水歌就是从学校的咸水歌课程开始的,她觉得咸水歌很好听,很欢快,唱起来很喜悦,似乎是人们在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就跟同学们在高兴地聊天似的。


横栏咸水歌协会成员梁桂珍到学校指导孩子们演唱咸水歌。

“听了老师讲解才知道,咸水歌是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以前靠海,咸水歌是人们打渔的时候唱的歌谣,因为海水是咸的,所以叫咸水歌。后来各种节庆的时候,人们都唱咸水歌,来表达喜悦的心情。”周子琳说每次上咸水歌课都觉得很开心,越唱越高兴。因为有较好的音乐基础,她学起来也是学得快,唱得好。

为了便于传唱,目前学校教授的咸水歌大都是高堂歌,一般是四句体结构,其唱腔特色是第一句和第三句均以“啰嗬”作拖腔衬词,唱起来朗朗上口。其中不少歌曲由古诗改编而来,周子琳觉得熟悉的古诗被大家一起唱出来别有趣味,“背起来也更容易了”。

咸水歌使用广州话演唱,也就是粤语。但周子琳和一样唱得好的小伙伴马紫琪都不是中山本地人,也不会说粤语,不过两个人不约而同地说,“歌词很好学啊,一点儿也不难”。

横栏小学教唱咸水歌的音乐老师梁杰瑜对此颇有感触,也甚是自豪。自2011年挂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以来,横栏小学不间断开设咸水歌课程,目前咸水歌课后班共有各年级学生20多名,“大部分不是横栏镇人,可以说是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也不会说粤语,但是通过咸水歌的学习,这些同学既了解了中山的非遗,也学习了一些本土语言”。

梁杰瑜是横栏本地人,从小在奶奶的咸水歌歌声中长大,但她学生时期没有唱过,也不会唱,反而是当了音乐老师以后才专门学习。教咸水歌七八年,好些当年跟她学唱歌的学生都长大了。珍姐却是真正从渔船上和稻田中走出来的咸水歌歌者,从小耳濡目染就学会了,现在是横栏镇咸水歌协会的会员,遇上横栏花木节、传统节庆日或邻居婚嫁,她和伙伴们都可以原创歌曲,为大家带来欢乐。

如今,梁杰瑜和珍姐在一个字一个字的发音、一个声调一个声调的纠正中,帮助原来连粤语也完全不识的孩童走进咸水歌的世界。“其实,他们的粤语发音不准的,需要我们帮忙纠正,不过这不重要。”珍姐说,重要的是,孩子们喜欢唱愿意唱咸水歌就很好了。

春种秋收,歌声不绝。在中山儿童节文艺汇演、慰问老人、亲子文艺赛事和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周子琳、马紫琪和小伙伴们身着传统服饰,带来了一曲曲优美的《水乡颂》《祖国花朵》《月下轻舟泛渔歌》……用咸水歌歌声将丰收的喜悦传播到岭南水乡的每一个角落。



每周二下午,梁杰瑜给咸水歌班学生授课。


周子琳演唱咸水歌。


老师指导咸水歌演唱排练。


梁杰瑜老师用咸水歌调演唱《早发白帝城》,这些曲谱和演唱方法都是咸水歌前辈开创的。


横栏小学学习传承咸水歌的学生和老师。

摄影丨明剑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