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中山,气候温润。
中山市三乡中学七年级的李昊恩、吴芷莹每天中午、下午放学,都要抽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到学校的阶梯会议室,在老师莫昊的指导下,练习新学的三乡木偶戏剧目《梁祝·化蝶》。这样的规律练习已有近一个月时间。
两个少年从最初只能手举木偶,表演半分钟,到现在已能将近4分钟的表演曲目坚持下来,并且做到中途动作不变形。“要想在舞台上表演,他们还有很多动作细节要抠,手臂力量也要再练练。”莫昊说。
三乡木偶戏源自三乡镇乌石村。清末时期,由擅长雕刻木偶又会演木偶戏的族人郑开源从粤西一带引入。木偶从一开始表演“雷剧”,到模仿粤剧戏班的全套演出,木偶的雕刻、妆容、表演形式逐渐本土化。经过近一个世纪兴盛、衰落、复兴的演进,三乡木偶戏迎来了新发展。2018年,三乡镇木偶戏协会组建;2020年,三乡木偶戏被列为中山市第8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为这项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老师莫昊在示范木偶戏走步方向。
2018年,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青年莫昊开始学习三乡木偶戏,并成为镇木偶戏协会的初创会员之一。“我从小在汕头长大,当地也有很传统的木偶戏。因此我一看就很有亲切感。”莫昊他不仅参予了木偶戏的表演与传播,也见证了三乡木偶戏的改进与演变。
为了在非遗展演的舞台上进行表演,小学接触过三乡木偶戏的李昊恩和吴芷莹,开始在莫昊的指导下排练木偶戏粤剧《梁祝·化蝶》。
“我们以前排练过关于消防知识的现代木偶戏,当时就很喜欢木偶戏的表演形式。”13岁的李昊恩和吴芷莹都曾就读于三乡光后小学,这是三乡镇内唯一开设木偶戏社团的小学。他们也曾一起学习过《罗三妹》《郑观应》等三乡木偶戏现代剧目,这是两人首次表演粤曲剧目。
“为更好地贴近观众,我们表演时都会从帷幕后走出来,到台前,这样能让观众更清楚地看到对木偶操作与表演细节。”李昊恩托举着“梁山伯”的人偶,演示对木偶的操控。
三乡木偶全程由演员双手托举进行表演。表演者一手负责“头竹”,控制木偶的头颈部动作,可通过手腕微颤传递出眨眼、颔首等细腻表情。另一手则操控两枝竿,通过搓、捻等手指动作,控制木偶双手的运动,做出甩袖、亮相等手势。由于木偶不会讲话,要让表演更有精气神,表演者也需跟着木偶“做戏”,只有做到“人偶合一”才能让木偶的表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因为全程需要手举着木偶,为了让表演时动作不变形,我们都要练手臂力量。”吴芷莹边说边高举着半人高的木偶“祝英台”,完成一个飘逸的转身动作。
“我每天会手举2公斤的哑铃练习臂力。”李昊恩说,一个木偶有四五斤重,表演时需要将它高高举过头顶,才能操控木偶将动作做得舒展。为了让表演质量更高,演员往往需要坚持高举木偶4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一开始,我们在表演中间都要把木偶稍微放下来,偷偷休息一下。时间久了手还会抖,动作做得不到位。经过一个月不断的练习,我们能坚持的时间越来越久了。”吴芷莹说,为了能更好地表演,她每天回家也会手举瓶装水,练习手臂的耐力和稳定性,“还要练手指的灵活性,这样能同时灵活地操作两根竿,完成木偶两只手臂不同的动作。”吴芷莹说。
在排练《梁祝·化蝶》时,少年们发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远超预期。为呈现梁祝“化蝶”的唯美场景,他们创新了木偶的妆容、服饰,让“破茧成蝶”的表达更唯美、灵动。同时,为了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少年们还细心琢磨每一个动作细节,使整个表演更加引人入胜。“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三乡木偶戏的魅力,也让这项传统技艺焕发出光彩。”勤奋的练习背后,两个少年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大”心愿。
现在,少年们操控木偶的技艺愈发纯熟,老师莫昊也对他们的进步和努力十分欣慰:“这些少年们非常有天赋,他们不仅热爱这项传统技艺,也勤于练习。”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通过一代代的传承,三乡木偶戏有了新的活力。
放学后的日常练习渐入尾声,暮色中的排练室里,李昊恩和吴芷莹互相帮助,将表演木偶小心地装入布袋进行保存。一个动作,与百年前三乡木偶戏表演者,跨越时空地呼应着。从民间手托木偶的表演传承,到校园美育的鲜活载体,三乡木偶戏在百年嬗变与传承中迎来了新的生命力。
当少年们将木偶举过头顶,他们托举的不仅是精巧的工艺品,更是文化的记忆与传承。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和表演实践,在舞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承中建立文化认同。一段木偶戏,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更在少年们心中架起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莫昊(右)、吴芷莹(中)、李昊恩(左)师徒三人。
《化蝶》排练完成,李昊恩请了班上的同学们来观看“首演”。
李昊恩与吴芷莹正在排练木偶戏《化蝶》,老师莫昊在进行指导。
摄影|缪晓剑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