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00后”姐妹花的侠骨柔情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画刊 颜子怡 发布:2025-08-04

中山的夏日,雷雨说来就来。每逢周六,中山市南区街道沙涌马家枪武术馆内就会传来铿锵有力的女声:“哈!”“嘿!”训练间,18岁的马靖容不时手把手教12岁的妹妹马靖棋调整握枪姿势。红缨轻轻摇晃,姐妹俩的一招一式仿佛与父亲马钰泉舞动长枪的身影重叠。从最初扎马步的摇摇晃晃,到如今能在校园操场带领同学们练习枪法,这对相差6岁的姐妹花,沿着父辈的脚步,续写着马家枪的传承故事。

沙涌马家枪,作为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强身健体的实用价值和保家卫国的防御功能外,还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其名首现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堪称传统枪法体系的重要流派,传说它由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所创,彼时古人将兵器加于棍上制成枪,马援汲取其长处,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其枪法也由马氏后裔代代相传,在岭南及巴蜀一带广泛流传。

当然,一切的缘起,要从姐妹俩记忆里长辈舞枪的身影说起。小时候,看着爷爷和父亲带着师兄师姐们捧回比赛胜利的奖,马靖容心生敬佩。彼时年幼的她还不懂非遗传承的含义,只是为大家的荣誉而感到骄傲,握着沉重的马家枪,她说:“我也想尝试一下。”而小靖棋接触马家枪时,更多了份耳濡目染的亲近——姐姐训练时扎马步的背影、父亲教招式时的喝令声,早已渗入她的童年,她稚嫩地说出:“我也要学,我长大要保家卫国。”


马靖容正在操练马家枪。

训练时,平日里温和的父亲变得格外严厉。上学期间,姐妹俩总要在周五晚、周六晨挤出时间练枪,寒暑假更是从早到晚泡在训练场。扎马步是马家枪的基本功,讲求“腰马合一”,刚开始,靖容扎5分钟马步就会发抖。无数个暮色四合之时,昏黄的灯光下,她小小的身躯咬牙坚持。汗珠滚落,渐渐地,5分钟、10分钟、15分钟……日复一日的磨砺中,她的马步越扎越稳。靖容清晰地记得,小学时跟随爷爷前往澳门比赛前训练,她因为臂力不足撑不起沉重的枪,爷爷严厉地要求她一直训练,直到撑起为止。“再累也要坚持,这是马家枪教给我的道理。”练枪时滴落的汗水,也练就了姐妹俩坚韧的品格。

三年级时,马靖容第一次参加马家枪市级比赛,凭借练习中国舞打下的底子,她将高难度动作完成得行云流水,最终捧回一等奖。2024年,马靖棋与队友代表学校参加马家枪比赛,尽管心情紧张,却把整套枪术走得稳稳当当,也获得了一等奖。姐妹俩的第一次比赛,都收获了欣喜的成绩,这也让两个女孩真切感受到,手中的枪不仅是祖辈相传的兵器,更是一条纽带,牵着她们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的心。

非遗进校园的课堂,是她们的另一个“战场”。初中时,马靖容作为小助理协助爸爸开展马家枪进校园的工作,每周四下午,她都会像爸爸那样喊着口令,纠正同学们的马步姿势。如今,在更多的学校,甚至在幼儿园,都能看到靖容教学的身影。有时父亲在一旁看着,眼里满是欣慰——曾经在训练场上被他严格要求的女儿,如今也能独当一面,把马家枪的魅力,种进更多孩子的心里。靖棋也开始跟着姐姐学做“小老师”,她说,最开心的是看到有同学练完枪后眼睛发亮:“马家枪不仅仅是一个武术项目,希望能让更多小伙伴了解到它的文化内涵。”

岁月流转,红缨依旧。手持沉甸甸的马家枪,姐妹俩从孩童步入青春。“爸爸说,习武之人不应该怕苦。学习武术有苦有累也有汗,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很怕苦到如今面对困难也能迎难而上。”靖容说,恰恰是那些训练到身心俱疲的时刻,将马家枪的精神刻进了她的骨骼。“必须得是热爱,不热爱的话,怎么能传承好马家枪呢?”当靖棋想起姐姐为自己树立的榜样,她手中的一招一式也变得有力起来。多年来,姐妹俩数次加入“慈善万人行”的非遗表演队伍,当近距离目睹醉龙等其他非遗艺术时,她们忽然懂得:传承从来不是单枪匹马的坚守,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手拉手、肩并肩,在岁月里走出的一条生生不息的路。


学员们在文联文艺家活动中心展厅内表演马家枪。


马钰泉正在为姐妹两人示范马家枪动作。


马靖棋在学校与同学们一起练习马家枪。


马靖容正在与学校学生一起排练马家枪。

摄影|张景天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