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命名的产品。中山已经获批认定的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有黄圃腊味、神湾菠萝、中山脆肉鲩和石岐鸽,同时,小榄荼薇酒、中山杏仁饼、沙溪凉茶、中山安南龟、小榄菊花、中山脆肉龙眼、神湾禾虫、五桂山红茶等正在积极申报中。
中山如何进一步壮大地理标志阵容,提升产品知名度与市场价值,助力中山与大湾区城市经济协同、产业共进?地理标志产品如何从地方“土特产”变成“金招牌”,成为城市亮丽名片?在中山市深中标准质量研究中心(中山市地理标志技术研究工作站)的支持下,本期理论周刊“圆桌”特别邀请到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中国—东盟地理标志研究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专家进行探讨。

陈星:
地理标志赋能产业发展
“香山之品”打响城市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要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山市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全国首个“中国粤菜名城”,以美食产业等作为特色产业,筹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美食之都”。中山美食文化源远流长,驰名中外,美食种类多样,其中黄圃腊味、中山脆肉鲩、神湾菠萝和石岐鸽已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此类产品不仅拥有独特品质还极具地域特色,当之无愧成为中山美食的“网红”品牌。地理标志对促进中山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品牌价值、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发挥地理标志赋能产业发展作用,打响香山之品城市品牌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积极挖掘培育,壮大中山地理标志阵容
在中山地理标志顶层设计下,从政策、资源、技术等多维度共同推进,形成地理标志产业化发展路径。首先,由政府主导做好中山地理标志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围绕地理标志品牌战略、地理标志挖掘与培育、地理标志运用与保护等做好政策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其次,做好地理标志资源普查。通过摸底调研等行动构建中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资源库,对潜在特色产品进行地理标志保护可行性分析,针对不同特色产品实施梯队化的培育策略,整合资源,赋能产业。再次,以新质生产力保障地理标志产品特色品质。实现技术创新和难题攻关,提高产品附加值,让地理标志产品在保持特定品质的基础上壮大产业。通过多维措施并行,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资源支撑”的协同发展机制,共同助力中山地理标志阵容壮大。
二、标准护航品质,助力中山与湾区共进
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与市场价值,本质上就是推动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化建设,以标准护航使其真正成为“金招牌”。首先,构建完整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围绕地理标志产品原材料种养、加工生产、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制定团体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为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保驾护航,例如中山市深中标准质量研究中心携手数十家单位围绕15大类主要食品分批完成了500项“香山之品”团体标准的研究制定,其中涉及多项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以大湾区高标准赋能产业发展。其次,加强地理标志特定品质的检验检测。地理标志认定的重要前提即是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例如石岐鸽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胆固醇含量较低,蛋白质≥14g/100g、脂肪≤19g/100g,胆固醇≤110mg/100g,须加强地理标志产品检验检测,确保达到地理标志产品的理化指标,保障特定品质。再次,加强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监管。通过质量控制、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等方式,建立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地理标志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并加强执法监管。
三、用活区域品牌,打造中山城市品牌体系
以“香山之品”作为中山城市区域公共品牌,以黄圃腊味、中山脆肉鲩、神湾菠萝和石岐鸽等地理标志作为特色产业区域公共品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产品品牌,围绕“产区—产业—产品”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企业产品品牌”中山城市品牌体系,形成城市品牌矩阵,为中山优质地理标志产品走向大湾区、全国和世界形成“战斗力”,为中山申报“世界美食之都”创造环境。首先,进一步做强香山之品的城市公共区域品牌。通过创新营销推广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媒体、数字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扩大城市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有效提升其知名度,通过展示展销,向外界输出中山特色饮食文化,丰富民众生活,满足多样消费需求,以“香山之品”带动中山与大湾区城市经济协同、产业共进。其次,推动中山地理标志积极融入“香山之品”产品体系。做好中山已经成功认定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与“香山之品”产品标准的有机衔接,针对目前处于申报中的、启动申报的、挖掘培育的以及拟培育的21个特色产品进一步做好产品标准建设,实现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与香山之品产品标准同步规划、同步制定、同步实施,在保障地理标志产品特定品质基本要求的同时达到“香山之品”的高标准要求,以“香山之品”带动地理标志品牌群形成品牌合力。再次,以区域公共品牌带动全域产业融合发展。以地理标志产业发展为契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地理标志产业与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型融合发展模式,并将产业力量汇聚于“香山之品”的城市区域公共品牌,在传承中山文脉的同时,打响中山城市品牌。
中山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未来可期。特定品质是地理标志的根,地域品牌是地理标志的魂,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必须打通“特定品质”和“地域品牌”的“任督二脉”,扎根铸魂,实现品质与品牌的双向互动,成就具有独特魅力的特色产业。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可考虑围绕“政策导向、品质为基、品牌赋能、产业融合、区域协同”等五大要义,打造一套具有中山特色的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中山地理标志产业走向繁荣,并做强“香山之品”城市区域公共品牌,使其真正成为中山的亮丽名片。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东盟地理标志研究院院长、教授)
李钊:
以系统思维擦亮与铸造
中山地理标志品牌

目前,中山市拥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地理标志商标3件,培育与申报中的地理标志超过20个。随着中山市地理标志资源集聚能力日益增强,如何充分利用这一重要资源,更好地发挥其作为乡村振兴、增收致富的“香饽饽”的价值,是当前亟待思考的命题。
一、把握好“香山之品”区域品牌建设与地理标志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质量、安全要求,彰显中山市食品/食用农产品“更高质量、更为安全、更具特色”的品质,2022年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启动打造“香山之品”城市区域品牌。目前,中山脆肉鲩、石岐鸽、神湾菠萝等地理标志均已加入“香山之品”品牌建设行列。随着“香山之品”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已为入选产品及其市场主体带来了更高的市场认可度和品牌溢价效应。2024年6月深中通道通车后,“香山之品”区域品牌推广正在大力走进深圳,其中领衔的便是地理标志产品或地理标志培育对象。实践表明,“香山之品”区域品牌塑造既是带动中山既有地理标志产品出域出海、破圈跨界的重要窗口,也是支撑中山培育新地理标志的重要抓手,它对扩大地理标志培育对象的影响力、知名度、市场空间,大幅提高地理标志申请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标志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已然成为特色产品走向世界的“金色护照”。在市场推广中,地理标志的先天光环可对“香山之品”品牌建设实现赋能。它在提振“香山之品”区域品牌价值认知、强化消费信心、传播中山文化等方面均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地理标志所蕴含的“限定产地、特色技艺、特定声誉”属性,使“香山之品”在品牌塑造过程中更具故事性与吸引力。国家对于地理标志质量特色的技术指标要求与监管逻辑,为“香山之品”系列产品的质量标准研制提供了参考,为其整体品牌内涵塑造提供了依据。此外,地理标志制度排除其他地区仿冒和不正当竞争的能力,也可为“香山之品”区域品牌建设进一步夯实“地域性、特异性”内涵,稳定产品市场份额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香山之品”区域品牌建设可凭借地理标志元素生动地讲述品牌故事,引领更多高品质特色产品融入品牌矩阵,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在此进程中,面对地理标志事业发展形势,应以“香山之品”这一区域品牌发展平台为枢纽建立中山地理标志“孵化+赋能”双轮驱动机制。另一方面,地理标志(含培育对象)可借助“香山之品”的“全链式”标准驱动机制,进一步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水平,以实现持续优质供给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香山之品”与地理标志需强化互促发展合力,贯通品牌生态与产业根基,携手锻造中山城市亮丽名片。
二、打好知识产权“组合拳”,守护地理标志的质量生命线与核心竞争力
每一个地理标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立体的产业链,仅单纯依靠地理标志制度无法实现全链条保护。因此,《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组织开展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均明确要求综合发挥知识产权运用效能,服务支撑地理标志相关产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包装、销售等各环节,促进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构建多类型知识产权赋能矩阵,攻坚地理标志产业提质增效成为当前知识产权领域要重点抓好的工作。
地理标志的“含金量”源自其稀缺性与文化内核,究其根源,乃是产品的质量与声誉由当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决定。随着地理标志意识的普及,消费者对这一权威标识愈发重视。如何守好这个“金字招牌”,维护好并能持续提升产品的特色质量与声誉是所有地理标志都要解决好的基础问题。融入时代潮流,依托现代科技开展必要的技术创新,用好专利工具助推技术攻关成为核心解题思路。以石岐鸽为例,为了提升石岐鸽育种效率,布局有体重体尺测定数据校正方法专利;为了达到乳鸽养殖“减抗/无抗”的目标,布局有饲料添加剂配方及配套养殖方法专利;为了实现鸽舍消毒的严格要求同时降低对鸽子品质的影响,布局有专用缓释消毒剂制备方法专利。这些创新成果为石岐鸽保留土特风味的同时,增添了科技韵味。
此外,从全国经验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多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地理标志产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种质资源退化、因气候环境改变或微观环境污染致使品质下降、传统生产工艺与时代规则产生冲突(例如以木柴为火源与环境保护法存在矛盾)、劳动力匮乏、产品储运困难难以走出产地、产品附加值低等。此时,需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借助技术创新来应对挑战,尤其是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知识图谱与区块链、生物技术、低碳技术、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等新质生产力技术矩阵,实现全链数字化管控、智能决策支持、可信溯源认证、种质资源升级、绿色低碳转型及人力替代增效。与此同时,将会产生一批“植物新品种、专利、商业秘密、软件著作权”等类型知识产权的布局与保护需要。在这方面,中山要加强产业一线调研,及时梳理影响产业发展的共性堵点,以新质生产力技术应用试点+标准化复制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
最近,植根百年石岐乳鸽基因的“Jelly乳鸽”毛绒玩具火爆出圈,其以购买过程中的仪式感俘获了年轻人的心。现在,消费者不仅期望从地理标志产品中获得物质层面的享受,更渴望从中寻得情绪价值。精神层面得以满足的背后,离不开文创产品与文旅活动的有力支撑。为此,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主体需善用商标工具让消费者“记住你”,借助版权工具让消费者“贴紧你”,并利用二者合力将仿冒、抄袭的恶意竞争者排除在外。
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地理标志产业还应将数据要素化纳入核心发展逻辑,通过系统性布局数据知识产权,构建数据治理与资产化体系。在小榄镇脆肉鲩产业园,正通过大数据分析、养殖监测、智能投饲等手段,大幅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运营成本。在这种产业升级中,存在大量的数据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空间,中山要抓住历史机遇推动地理标志产业形成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发展局面。
总之,中山要以系统思维处理好“香山之品”区域品牌建设与地理标志品牌发展的协同关系。深入探索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发展新路径,创造性地打出知识产权“组合拳”,夯实“品牌谋划释能、平台搭建蓄能、标准引领赋能、跨域联动显能”的“四能驱动”发展格局。可以预见,中山的探索将为全国其他地区深度思考如何有组织地培育新的地理标志,盘活沉睡的地理标志资源,放大地理标志的经济社会效应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博士)
洪东旭:
标准体系助力
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地理标志概述
(一)地理标志起源
地理标志是现代知识产权的一种,由法国原产地名称保护制度发展而来。法国人发明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独特的加工制作方法和独特的法律制度安排。法国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日臻完善,成为具有法国特色、产业风格、国际认同的独特制度体系。法律对这样的产品用知识产权的规则给予特定保护,使其有合法性、稳定性和独占性,对生产者的利益给予排他性保护,不得假冒或侵占,使其能够长期、稳定地受益。如香槟、人头马、马爹利、卡慕、轩尼诗等等,成为经久不衰的百年品牌,风靡世界,就是得益于地理标志保护制度。
(二)地理标志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一)作品;(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商标;(四)地理标志;(五)商业秘密;(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七)植物新品种;(八)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的一种。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知识产权局令第80号)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者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包括:(一)来自本地区的种植、养殖产品;(二)原材料全部来自本地区或者部分来自其他地区,并在本地区按照特定工艺生产和加工的产品。
由此可见,地理标志有以下几个要素:一是包含地理名称,二是具有特定质量,三是具有独特的自然因素,四是具有独特的人文因素,五是享有较高声誉。通俗地说,地理标志就是经权威部门认定、受法律保护的土特产。我们耳熟能详的龙井茶、阳澄湖大闸蟹、五常大米、中山脆肉鲩、神湾菠萝等,都是地理标志产品。
(三)地理标志作用
一是地理标志有利于社会发展。地理标志为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地理标志保护了传统文化和传统资源,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是地理标志有利于生产者。地理标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了农民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成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地理标志有利于消费者。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地理标志能够节省消费者的选购时间,使其买到满意的商品。
二、地理标志产品特定质量
地理标志产品之所以形成,是在长期的生产和贸易中,某些区域的某种产品具备优于其他区域同类产品的一组质量特性,而且这样的优势对于其他区域并不能通过引进栽种、养殖和加工等方式而获得。这样的产品被冠以地名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具备优势的一组质量特性即是特定质量(亦称特定品质或质量特色)。
例如中山市地理标志产品“黄圃腊味”有100多年历史,以其选料精、制作巧、色香味美而驰名中外,为广式腊味之名产。珠江三角洲天热潮湿,聪明的黄圃人制作腊味时采用盐、糖、酱油、酒腌制后再晒干,不仅色香味美,而且耐潮湿。黄圃腊味生产原料取自鲜活畜禽,经选料、配料、腌制后,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风干晾晒,然后入烘房至烘干为止。其中的腊肠肥肉呈乳白色,瘦肉鲜红、枣红或玫瑰红色,红白分明,有光泽;肠体干爽,呈完整的圆柱形,表面有自然皱纹,断面组织紧密;咸甜适中,鲜美适口,腊香明显,醇香浓郁,食而不腻。特级腊肠蛋白质≥22%,脂肪≤35%,水分≤25%,食盐(以NaCl计)≤8%,总糖(以葡萄糖计)≤26%。这些就是黄圃腊味有别于同类产品的一组特定质量。
三、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
地理标志产品是在特定地域内、特有地理环境下,传统种植养殖和加工技艺与现代检验检测、标准化技术结合的产物。
根据我们对土特产的一般常识以及地理标志的定义可知,在保护区范围内的地理标志产品,其质量应显著优于保护区外相同品种的产品,这种“优于”往往首先在感官上体现出来。例如库尔勒香梨具有“汁多味浓甜、香气浓郁、酥脆爽口”的特点;黄圃腊味中的腊肉的特点是:瘦肉呈枣红色或暗红色,肥肉浅金黄色,鲜明光润,切面透明或白色;腊香味纯正、浓郁,具有糖、酒香味,无异味;肉条均匀,肉身干爽、结实,肉头不垂下,肥瘦层次分明,紧贴完整;咸甜适中,肥肉爽脆可口,瘦肉嚼后回香。
为了客观体现地理标志产品的特定质量,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中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引入了理化指标。例如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通常通过茶多酚、水分、粉末、粗纤维和总灰分等指标进行区分;而黄圃腊味能通过蛋白质、脂肪、水分、食盐和总糖指标与普通腊味区分开。
地理标志产品的特定质量(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及其检测方法,构成了地理标志产品标准的核心要素;以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为核心,加上配套的原材标准、种植养殖标准、加工标准、溯源与标识标准、储运标准和销售标准等,构成了整个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制定、实施、监督管理,对维护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持特定质量持续稳定,对维持地理标志产品良好声誉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工作建议
(一)从乡村振兴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高度认识地理标志的意义
农业在中山市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较低,地理标志产品中大多经济价值可能不太明显。但是,地理标志产品代表着区域的特色文化,使得我们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根脉。这方面的价值比经济价值更为重要。
(二)构建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规范生产和管理
对于地理标志产品,应组织制定适用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对于重点地理标志产品,还应制定原材标准、种植养殖标准、加工标准、溯源与标识标准、储运标准和销售标准等,构成较为完整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使得生产和管理的主要环节都有相应标准依据。
(三)抓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实施,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行业协会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标准宣贯培训指导地理标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标准提升规范性;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地理标志产品标准组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的特定质量监督检验,维护其区域品牌良好声誉,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汕头市标准化协会教授级高工)
【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