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中山,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清晨的校园里,工人正为新教室安装护眼灯,柔和的光线预示着新学期的明亮开端;科创园的实验室中,科研人员调试着智能机器人,代码与机械臂的交响奏响创新的旋律;人才公寓的阳台上,新落户的专家眺望着远方的城市天际线,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2025年上半年,中山市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为核心,在教育提质、创新驱动、人才集聚等领域多点发力,一系列扎实举措落地生根,为完成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目标筑牢根基,让这座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全速前行。
优教育:
以硬件升级与资源优化筑牢育人基石
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课桌椅、先进的教学智能一体机、专属的学生储物柜、小型的图书角、能有效减少眼睛疲劳的天花板护眼灯、拥有中山市首个架空田径运动场……眼下,虽还处于暑假期间,但不少即将入读东区街道岐江新城新建学校的学生和家长,都十分期待新学期的到来。
作为今年9月即将投入使用的新校,岐江新城新建学校凭借高“颜值”和齐全功能备受关注。该校坐落于东区街道长江北路东侧,是高标准信息化全寄宿初级中学。学校的办学规模为60班,可提供优质初中学位3000个。9月开学时,松苑中学初二、初三级的学生将在这里就读。
这所新校的建设是中山市不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缩影。据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在建公办中小学11所,目前所有建设项目主体建筑均已封顶,已在内部装修和设施设备调试安装。完工后,这些学校合计可增加学位1.3万个、宿位5000个、餐位8000个。
除了新建学校的推进,部分现有学校的改扩建项目也在稳步进行中。市一中月山校区、中山纪念中学综合楼项目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其中,中山纪念中学综合楼项目8月底将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市体育运动学校已完成初步设计批复、事前绩效评审、概算批复,工程总承包招标定标工作。中职院新建宿舍楼及附属工程已完成20%。

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不仅有大型基建项目,细节处的提升也在同步开展。今年上半年,镇街公办学校已新装2468台空调,市桂山中学、实验小学已完成饭堂,新装饭堂空调94台。各实施单位完成宿舍床铺更新已完成方案设计、设备采购等前期工作。
教育的发展涵盖多个阶段,学前教育作为重要一环,也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不少进展:中山7个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及6个幼儿园共同体均已完成建设方案论证,已启动创建工作,并按建设方案开展入园诊断、课程研训等10场次活动。全市教育共同体共18个,覆盖22个镇街(直属)350所幼儿园,占全市幼儿园总数61%。
除了教学条件和教育资源的优化,校园后勤保障也迈上新台阶。今年上半年,中山市已推动小榄镇二中等6所学校(幼儿园)实现配餐改食堂自营,并选取5所市直属幼儿园试点探索大宗食材集中统一采购。
多维度的教育建设举措,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中山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市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重创新:
以政策赋能与产业融合加速科技突破
清晨的阳光穿过玻璃幕墙,在小神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投下斑驳光影,创始人赵勇正和团队调试新一代全地形智能搬运机器人。从最初的技术构想落地为行业标杆,这款凝聚了无数日夜心血的产品,恰是中山市科技人才工作结出的硕果。今年上半年,这座城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精准的举措,让无数个“赵勇式”的创新故事在这里持续上演。

人才的集聚,离不开政策沃土的滋养。在中山,一场覆盖人才引育、项目支持、评价激励的制度革新正深入推进。市科技局出台了《中山市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如同为科研人才量身定制的“成长坐标系”,既支持康方生物、明阳智慧等龙头企业搭建高端科研平台,也为福昆航空等中小企业引才开辟“绿色通道”。这种全生命周期的培育体系,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创新链条的每一环。数据印证着成效:2021年以来,32个“中山英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77名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在此扎根,从实验室里的微观突破到产业园中的批量生产,政策的“乘法效应”正让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森林效应”日益凸显。
当产业需求遇上精准引才,如何让“智力密度”转化为“发展动能”?在生物医药产业园的细胞实验室里,香港理工大学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正与本地企业合作攻关新型抗体药物——这是中山聚焦“高精尖缺”领域,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的生动实践。市科技局秉持“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理念,将引才镜头对准生物医药、光电光学、人工智能等新兴赛道。小神童创新的成长轨迹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2018年获市级创新科研团队支持后,团队凭借120余项专利技术,让“AI+全地形智能机器人”跻身全球市场前列,累计实现营收突破3.5亿元。这样的“点石成金”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带着技术种子而来,在产业沃土上长成参天大树,为中山开辟出一个个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极。
全球视野的拓展让中山海外引才“朋友圈”持续扩大。上半年,市科技局以全球视野架起人才桥梁:“2025年科技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山行”让海外专家实地感受创业环境;赴港参加“汇智嘉年华”“NovaX创投会”,推动粤港澳人才资源跨境流动;与澳大利亚、瑞士等地科研机构建立合作,让引才触角延伸至全球创新高地。更令人瞩目的是,60多场高端学术会议在此举办,从IEEE纳米操纵国际会议到生物医药产业论坛,思想的碰撞正让中山成为海内外人才交流的“强磁场”。

夕阳西下时,实验室里的调试仍在继续,会议室的合作洽谈刚刚开始,政策宣讲会的海报前围满了年轻学者……当全球视野遇见精准施策,当产业需求对接智力资源,这座城市正在科技创新的画卷上描绘出更壮阔的图景。
引人才:
以平台搭建与服务升级汇聚智创力量
“无论您是博士硕士、本科还是大专,无论您是科学家、企业家、技术员、工匠还是创业者,中山一定有您的赛道。”今年3月30日,2025年“投资中山”招商推介暨“百万英才汇南粤”第十二届中山人才节开幕仪式上,“中山市引才形象大使”苏炳添通过视频热情推介中山。现场更有不少企业家、人才代表纷纷现身说法,以亲身经历向世界讲述这座城市的无限机遇。

时至今日,中山已连续12年举办中山人才节,面向全球“大招商、引英才”,每年吸引一大批优质项目与海内外人才奔赴而来,持续推动中山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成为大湾区近悦远来的“人才重地”。
人才对中山的认可与肯定,从中山国际人才港人才安居服务中心于今年6月收到的一封“人才告白信”中可以窥见。美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专家王教授在信中亲笔写道:“我这位在美国三十年的海外游子搬入中山市级人才房(后),感受到中山市引进人才的力度、对人才的重视,也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我也会转告我在美国的同事、校友,来中山这个创新的热土实现梦想,为中山市发展尽自己一份力量。”
王教授仅仅考察中山4次就选择落地于此,他说,“中山,兼具伟人故里的历史底蕴与大湾区的活力,更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既能让科学家专心‘仰望星空’,也能让创新成果高效‘落地生根’,这里正是新时代人才报国的最佳舞台之一!”如今,他在中山心无旁骛地开展纳米材料的合成研发和应用研究工作,更让自身成为了中山的“人才对接桥梁”,已引荐多位顶尖人才赴中山考察。
制造业当家的中山,同样铺就了“技能成才”的广阔舞台。今年上半年,中山加快落实“新八级工”制度,市镇两级联动推动技能评价工作取得新突破,新增2.4万人次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新增1.2万人次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中山有序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制培训,涵盖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我市紧缺工种37个培训项目,新增培育产业“新工匠”628名,职业技能补贴性培训覆盖2.01万人次。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92.2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4.19万人,占比约37%,位居全省前列,技能人才总量与高技能人才数量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分别达11.4%和16.8%。
“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山从不停在口头,而是落在行动里。中山出台“人才二十三条”,打破唯学历等藩篱,让“行行出状元”成为现实,让更广泛的人才都有机会享受到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优待政策。今年上半年,中山市级人才房再度上新200套,目前全市已超500套。
眼下,中山正深刻把握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大机遇,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并举,奋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山)科学家小镇,优化中山留创园等平台管理,让打造“人才重地”的前瞻部署实现“投资于人”为发展蓄势,为中山牢牢扭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个“强基之要”注入强劲动能。
【策划/统筹 吴森林 付陈陈】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