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五一”长假
水上活动是中山文旅的一大亮点



据统计,今年“五一”前后,中山将举办20余场水上活动,部分河涌为近几十年来首次举办水上赛事。历经三年攻坚,中山水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水上非遗纷纷回归,亲水乐水场景涌现,水经济在长假期间愈发活跃。
三年来,中山把水污染治理作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这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以最坚决态度、最大决心、最有力措施打响这场翻身仗。
如今,岐水涅槃,中山群众曾经的“心头之痛”变为“心头所爱”。“以前划桨怕水溅到眼睛,难受。现在水清了,还能看见成群的鱼在游。”站在岐江河岸看龙舟,62岁的张溪龙舟队老将邓明干感叹。
百年技艺在清波中重生
“年轻人肯学,老手艺才不会断根!”三角镇根艇协会会长李健球抚摸着斑驳的艇身,眼泛泪光。


沙田水乡孕育了小榄人和菊城文化,小榄人也最在意水乡。近年来,在全市镇街中人口最多、企业数最多的小榄,进一步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坚持“截污先行、系统治理、生态修复、长效管理”,打造“厂、网、河”一体化运维管理模式。截至2025年4月底,小榄镇未达标截污工程主管网铺设超255公里,累计清淤土方超39万立方米。
255公里与39万立方米,两个数字深刻改变了小榄内河涌的水体生态。“这几年真的发生了很大变化。”重新在沙口大涌里看见畅游的鱼虾,生活在小榄镇东区社区的刘润兰感慨万分。对于在河边生活的居民来说,重新变得清澈的河涌,和不再有异味的水边,已经成为生活日常的标配。
“水清了,文化才有魂。”石岐龙舟非遗传承人感慨。
从“生态负债”到“文旅资产”
“水真的靓了,所以村民才真敢游!”作为三人根艇等水上运动的“发烧友”,土生土长的光明村村民陈见明说。不仅赛事火起来了,三角本土的生鱼片、生鱼罐头也成为了赛事奖品和畅销品。

“水环境改善后,人居环境得到了提升,闲置用地也被盘活了,村内增收20万的租金。可见,水污染治理是多方共赢的举措。” 长命水村党委书记邱华海说。
中山的治水故事,正催生一场“水经济”革命:
这是一场产业转型。在中山,全市生产排污企业超三分之二聚集在低效工业园。故而,中山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7万亩,逐步推动25个环保共性产业园加快建设,以此推动生鱼产业链、水岸夜市等绿色产业的经济价值提升。
这是一条城乡共富的路。在三角镇光明村,新涌水质提升后,村委会正探索将河堤外的17亩滩涂地改造为创业集市,未来有望为村集体创造新收入来源。南朗街道大溪河畔的凉亭里,粤剧票友自发组建“治水合唱团”,带动周边夜市消费增收。
这是一座有湾区引力的城。“五一”假期首日,深中通道车流量约18.16万车次,再创新高。岐江河畔的恒远海立方环游城,在“五一”假期前三日接待粤港澳游客超万人次,与周边孙文西路步行街、岐江夜游等文旅资源形成深度串联。
治水不是终点,而是城乡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数据显示,中山文旅消费连续两年增速跃升,在2023年旅游业创收超184亿元的基础上,中山2024年旅游业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增量超50个“小目标”。其中,去年中山全年接待过夜客突破1000万人次。
千万过夜客群的背后,是中山文旅在底层逻辑上的深刻变革——“门票经济”转向“体验经济”,游客“路过”转向“流连忘返”。当然,在千万过夜客的背后,水环境的提升“功不可没”。毕竟,倡导“人间烟火气,湾区好生活”文旅城市,要有好山好水好风光,才能让游客有“人在景中坐,湖光入眼来”的松弛感,才能愿意留下了Citywalk、消费甚至小住。
编辑:王浩宇
一审:李晓霞
二审:萧晓钰
三审:刘敏铿
素材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