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水清流 乐活中山】中山治水蝶变:龙舟竞碧水,万人鉴清流
栏目:推荐 来源: 中山水务局 发布:2025-05-04

 

这个“五一”长假

水上活动是中山文旅的一大亮点

5月1日,从小榄镇鸡肠滘公园放龙,途经小榄水道、沙口水闸、三丫涌……时隔多年再度上演的五人龙舟邀请赛,激起小榄人的水乡记忆。
在岐江河畔,中山市龙舟联赛开赛,12支龙舟队伍、196人争相上演“速度与激情”。
不久前,在三角镇的新涌,上演“飞鱼”入水。时隔三十年,三角人的“母亲河”重现泳者竞渡的“儿时记忆”。

据统计,今年“五一”前后,中山将举办20余场水上活动,部分河涌为近几十年来首次举办水上赛事。历经三年攻坚,中山水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水上非遗纷纷回归,亲水乐水场景涌现,水经济在长假期间愈发活跃。

三年来,中山把水污染治理作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这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以最坚决态度、最大决心、最有力措施打响这场翻身仗。

如今,岐水涅槃,中山群众曾经的“心头之痛”变为“心头所爱”。“以前划桨怕水溅到眼睛,难受。现在水清了,还能看见成群的鱼在游。”站在岐江河岸看龙舟,62岁的张溪龙舟队老将邓明干感叹。

当夜幕降临时,石岐岐江河的龙舟悄然归岸,河畔的声光影秀才刚刚启幕。500年历史的赛龙舟与无人机表演相遇,在河面之上浮光掠影,无人机化作祥龙金凤。

 

百年技艺在清波中重生

 

数天前,“五一”假期未至,三角镇新涌河两岸已然人声鼎沸。18岁的邓铖俊与超60岁的光明村“老将”,同场竞逐三人根艇赛,木桨击水声与观众的喝彩交织。这项起源于1898年的“中山沙栏艇”运动,如今因水质改善重焕生机。

“年轻人肯学,老手艺才不会断根!”三角镇根艇协会会长李健球抚摸着斑驳的艇身,眼泛泪光。

5月1日,劳动节当天,小榄镇内水道响起久违的龙舟竞渡欢腾。老人从家里搬出桌椅板凳到河边观赛、小孩排排坐在河边好奇张望,不分老中青为各自社区、厂企的代表队喝彩……与龙舟赛一同被“唤醒”的,是一代代小榄人的亲水感受。

沙田水乡孕育了小榄人和菊城文化,小榄人也最在意水乡。近年来,在全市镇街中人口最多、企业数最多的小榄,进一步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坚持“截污先行、系统治理、生态修复、长效管理”,打造“厂、网、河”一体化运维管理模式。截至2025年4月底,小榄镇未达标截污工程主管网铺设超255公里,累计清淤土方超39万立方米。

255公里与39万立方米,两个数字深刻改变了小榄内河涌的水体生态。“这几年真的发生了很大变化。”重新在沙口大涌里看见畅游的鱼虾,生活在小榄镇东区社区的刘润兰感慨万分。对于在河边生活的居民来说,重新变得清澈的河涌,和不再有异味的水边,已经成为生活日常的标配。

非遗水上赛事的复兴背后
是治水与文化的深度联动
——龙舟破浪,小榄镇“水色匝”重现30艘龙舟竞渡盛景,22公里赛道串联起水上飘色巡游与夜市经济,让菊城记忆鲜活如初。
——根艇新生,三角镇将清淤后的新涌打造为“非遗赛道”,2024年就吸引了大湾区百支队伍参赛,配套建设的根艇文化馆也成为了青少年研学基地。
 ——全民乐水,南区街道的桨板体验、五桂山的亲水徒步、阜沙镇的农艇赛……23个镇街以水为媒,将治水成果转化为文旅活动,让镇镇有船艇赛事、龙舟赛事、水上活动成为可能。“五一”期间,每场水上赛事活动吸引超万人次参与。

“水清了,文化才有魂。”石岐龙舟非遗传承人感慨。

 

从“生态负债”到“文旅资产”

 

“推窗见绿、出门亲水”的幸福河湖建设,不仅是生态治理的成果,更成为激活一座城市经济的新引擎。
当生态好水变成“文旅活水”,最具说服力的应该是河岸熙熙攘攘的人潮——
在三乡镇鸦岗运河畔,300余人的徒步队伍沿滨水步道行进,用脚步丈量治水成果,陈女士蹲下身,教5岁女儿观察生态细节,边徒步边讲述鸦岗运河现状变化:鱼群回家、白鹭归巢;
在三角镇新涌河畔,百名 “泳者”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游泳赛事,清澈的河面上,年轻小伙子如“飞鱼”入水、箭镞离弦。

“水真的靓了,所以村民才真敢游!”作为三人根艇等水上运动的“发烧友”,土生土长的光明村村民陈见明说。不仅赛事火起来了,三角本土的生鱼片、生鱼罐头也成为了赛事奖品和畅销品。

在五桂山街道长命水涌岸边,“烟火长命水”美食街,潺潺的水流声,如珠落玉盘声声入耳;美食摊位上升腾的烟火气,驻足的白鹭,吸引来了不少群众。短短的百米美食街吸引了52家商铺入驻,其中不乏连锁品牌。
 

“水环境改善后,人居环境得到了提升,闲置用地也被盘活了,村内增收20万的租金。可见,水污染治理是多方共赢的举措。” 长命水村党委书记邱华海说。

中山的治水故事,正催生一场“水经济”革命:

 

这是一场产业转型。在中山,全市生产排污企业超三分之二聚集在低效工业园。故而,中山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7万亩,逐步推动25个环保共性产业园加快建设,以此推动生鱼产业链、水岸夜市等绿色产业的经济价值提升。

 

这是一条城乡共富的路。在三角镇光明村,新涌水质提升后,村委会正探索将河堤外的17亩滩涂地改造为创业集市,未来有望为村集体创造新收入来源。南朗街道大溪河畔的凉亭里,粤剧票友自发组建“治水合唱团”,带动周边夜市消费增收。

 

这是一座有湾区引力的城。“五一”假期首日,深中通道车流量约18.16万车次,再创新高。岐江河畔的恒远海立方环游城,在“五一”假期前三日接待粤港澳游客超万人次,与周边孙文西路步行街、岐江夜游等文旅资源形成深度串联。

 

治水不是终点,而是城乡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数据显示,中山文旅消费连续两年增速跃升,在2023年旅游业创收超184亿元的基础上,中山2024年旅游业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增量超50个“小目标”。其中,去年中山全年接待过夜客突破1000万人次。

 

千万过夜客群的背后,是中山文旅在底层逻辑上的深刻变革——“门票经济”转向“体验经济”,游客“路过”转向“流连忘返”。当然,在千万过夜客的背后,水环境的提升“功不可没”。毕竟,倡导“人间烟火气,湾区好生活”文旅城市,要有好山好水好风光,才能让游客有“人在景中坐,湖光入眼来”的松弛感‌,才能愿意留下了Citywalk、消费甚至小住。

 
从“战浊水”到“亲清流”,从群众“掩鼻而过”到“逐水而居”, 中山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城市觉醒,让碧水流金成为城市新名片。当龙舟划过岐江碧波,当根艇激起新涌浪花,这座岭南水乡正以水为笔,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答卷——在这里,生态治理不是负担,而是凝聚文化认同、激活经济动能、重构城乡关系的核心密码。

编辑:王浩宇

一审:李晓霞

二审:萧晓钰

三审:刘敏铿

素材来源:南方+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