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营灶台到乡村菜馆,95后退役军人炒热地道中山味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张倩 通讯员 梁华 发布:2025-07-09

眼下正值荔枝红遍枝头的季节,南区街道寮后村后山巷65号飘出诱人香气。7月9日上午,退役军人李锦恒系着围裙在“铭心家常菜馆”的灶台前忙碌,手中的炒勺翻飞,石岐乳鸽在油锅中嗞嗞作响。“精选中鸽,今早刚从西区新光明市场买回来。”他抹了把汗,将炸至金黄的乳鸽捞出锅,“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来乡村旅游,荔枝季特惠,一只28元!”

这个门口挂着“光荣之家”牌匾的乡村菜馆,是李锦恒退役后的新“战场”。从采购、洗切到烹饪、装盘,所有流程皆由他一人完成。灶台前,这位1999年出生的年轻人用两年军旅生涯淬炼的韧劲,在故乡的土地上以一道道中山菜为笔,书写着自己的创业答卷。

军营灶台前用铁锹苦练真功

时间拨回2020年秋,时年21岁的李锦恒踏上北去的列车。生长于军人家庭的他,从小听着爷爷和表哥的军营故事长大。彼时的他在技术学院烹饪专业毕业,且已在南区一饭店做过一年多帮厨,当社区开展征兵宣传时,“技术兵在部队很吃香”一句话点燃了他的从军梦。

山西长治航空后勤训练基地的寒夜,成了李锦恒最深刻的记忆。在92187部队炊事班服役的他,常需凌晨起身为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准备伙食。当20多名疲惫的航空兵围坐两桌,捧着他亲手包的广东虾仁肉丸馄饨连声道谢时,李锦恒找到了职业荣誉感:“那一刻很有成就感,原来美食能传递温暖和幸福。”

李锦恒的部队生活。受访者供图

军营的历练远超想象——体能训练之余,个子不高的李锦恒掌握了用半人高铁锹炒菜的硬功夫。他回忆道:“在部队,多的时候有200多人同时吃饭,讲究做饭效率,所以要使用大锅和铁锹炒菜。不像现在我做粤菜,用小锅和小铲做出精细的菜品。”

在部队炊事班的两年,是李锦恒厨艺蜕变的关键期。每天早中晚三餐加宵夜的高强度工作,让他练就了“15分钟备料,25分钟出四菜一汤”的硬功夫。野外炊事训练中,负重30斤重的锅具徒步五公里后,仍要准时做出热乎饭菜的经历,更是磨砺出他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军营里战友传授的锅包肉、地三鲜等北方菜式,也成了他厨艺锦囊中的意外收获。凭借在部队的优异表现,李锦恒还获评“四有”优秀士兵。

李锦恒服役期间获评“四有”优秀士兵。受访者供图

“一人厨房”再现老字号传奇

2022年9月李锦恒退役返乡,父亲生前曾用心经营的“恒达饭店”已成往事。这家曾叱咤南区街道金溪村10多年的老字号,招牌菜式石岐乳鸽、白切鸡、南乳骨、扣肉等让十里八乡村民念念不忘。李锦恒下定决心:“不如把这手艺捡起来,不能让父亲的手艺和味道消失。”同年12月,他拿退役费当启动资金在母亲老家寮后村自家的民房开张营业。

李锦恒炸石岐乳鸽。记者 盖刘宝 摄

开业首日,便有父亲一名旧友前来捧场两桌。“当时端出复刻的爸爸招牌菜,手都在抖。”李锦恒仍然记得当时的场景,“那个叔叔说有恒达的味道,但火候还欠点,让我继续加油。”李锦恒暗下决心,每天钻研菜谱,到别家店“偷师”,将部队练就的多线程作业能力发挥到极致。

“洗菜时烧上水,炖肉时切配菜——在炊事班野外训练25分钟完成四菜一汤的节奏,用在小店刚好。”李锦恒采用独特的“一人厨房”模式,接受提前预约。顾客通过社交平台预订,他早起按单采购,保证食材新鲜。石岐乳鸽坚持生炸锁汁,白切鸡用当日活鸡现宰,南乳骨保留父亲秘方……

母亲萧结云看着儿子在灶台前的身影感慨:“儿子当兵回来更懂事更有担当了。他爸在天有灵,看见老店味道回来,不知多开心。”在李锦恒的用心经营下,曾一度生意清淡的乡村菜馆今年迎来了清明单日14桌爆满、营收冲上1.5万元的火热场面。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不少深圳、港澳食客循着村中民宿推荐而来,乡村菜馆的生意越来越好了。

李锦恒用心做好每一道中山菜。记者 盖刘宝 摄

李锦恒的创业之路,是南区退役军人返乡发展的缩影。南区街道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马志涛介绍,南区现有退役军人900余名,近年通过建档立卡精准帮扶就业创业,在地方也找到大展身手的发展舞台。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苏小红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南区马公纪念堂拟打造文旅新地标
原创 20795人浏览   2025-07-07
小暑催夏盛,荷香沁满塘
14674人浏览   2025-07-07
周知!员峰桥将全封闭施工
12093人浏览   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