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午后的阳光漫过中山市板芙镇广福小学的操场,体育老师钟仔手中的竹节绳划出利落的弧线,绳身粉白相间的塑料外壳早已发黄、磨出毛边。自2013年购入,这条绳子陪伴了他十余年,也见证着这所乡村小学用“跳绳”织就的育人图景。
从“门外汉”到“带头人”
2001年,24岁的钟仔走上体育教师岗位,在板芙小学任教一年后调至广福小学。作为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广福小学地处偏远,被鱼塘与农田环抱,场地设施相对匮乏。当学校面临“一校一品”校园体育发展需求时,不受客观条件限制、易于开展的跳绳,自然成了最优选择。“跳绳有很多花样,虽然我们是农村学校,但学生喜欢新东西,就更愿意参与这种有挑战感的运动。在不断挑战、进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提升自信心。”钟仔说,自2010年学校开始推广跳绳起,他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起初,钟仔还是个花样跳绳的“门外汉”,只知道基础的并脚跳、交叉跳。为了教好学生,每晚备完课,他就对着网上的视频练动作,一学就入了迷,常常琢磨到深夜,感叹着“原来还能这么跳!”到了白天,他便把新学到的花样教给学生,跟着学生一块练。就这样,从徒手到麻绳再到赛绳,从零基础到掌握500种花样,从“门外汉”到“带头人”,钟仔“边跳边琢磨,不断突破瓶颈,感觉自己也在跟着‘打怪升级’”。
2013年,为了适配专业训练和大赛要求,钟仔花65元购入了他的第一条竹节绳。此后,这条绳见证了不少重要时刻。2014年,钟仔考取了国家跳绳中级教练员证书,不出两年又获得国家跳绳高级教练员证书,之后还成了国家跳绳一级跳绳裁判员。在此期间,由他带领的学校跳绳队人才辈出、梯队日渐完善,学校跳绳特色项目也开展得愈发火热。
2015年,钟仔第一次带队外出参与大型比赛,以7金7银的成绩满载而归。“大师赛、30秒朋友跳、30秒三人协同跳等项目,我们就是用这绳赢得了三项冠军!那次我们配合得很好,同步率极高。”当年的学生已经是上大学的年纪,对钟仔来说,当时的喜悦却仍历历在目。
以“绳之形”赋“育之魂”
后来,参加比赛多了,钟仔的竹节绳被磨损出了毛边,硬度变大,中间和两边色差明显,珠子也被替换过几次,钟仔便不再将它作为赛绳,而是作为纪念物和“教鞭”。钟仔说,每每看着这跳绳,就会想起它陪伴自己、陪伴这群乡村孩子们一路成长的历程。平日上课时,钟仔时而会拿它来热身,学生要是想用这条极具纪念意义且神秘的绳,就得完成一定的花样。他用这种方式激励孩子:要树立目标、要勇于挑战、要克服困难、要相信自己。

“太佩服钟老师了,他扎根乡村,一个人用一条绳‘摇’起了我们整所学校。”广福小学德育主任陈妙瑜这样评价钟仔。在钟仔看来,有形的绳,要成为凝聚师生、家校的无形的纽带,从一项运动变成一种文化,才有生命力。从接触跳绳到现在的15年里,他不仅通过大课间、跳绳文化节等课程与活动,把学校跳绳特色项目做得风生水起,带出了优秀的跳绳梯队,牵头开发4本跳绳校本课程,还创新性地推动了学校的“绳+学科”融合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
在浓厚的跳绳文化氛围浸润下,广福小学跳绳队参加全国、省和市各项跳绳比赛,荣获优异成绩,获得了40多名全国冠军。全校学生的跳绳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国标体质优良率高达88.76%,合格率100%,形成了“班班有队伍,个个会跳绳,人人都参赛”的局面。学校获得“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全国跳绳传统运动示范校”、“全国跳绳运动大众等级推广示范校”等荣誉,由钟仔撰写的跳绳案例获得“2023年全国小学体育活力校园最佳校园体育文化案例”。

钟仔说,从学校走出去的孩子,个个乐观开朗而自信。“作为教师,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培养阳光健康的孩子。不光是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更希望他们通过跳绳有所收获,拥有面对人生挑战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接近4点,下课铃响。操场上,钟仔仍和学生一起欢快地摇着绳,绳起绳落间,是乡村教育的温度,更是孩子们跃动的青春。
策划 记者 王帆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