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托举更多中山企业攀“高”向“新”?丨理论周刊·圆桌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主持人:谭华健 发布:2025-09-08

2024年中山市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高企”)超2900家。

高企具有高投入性、高创新性、高成长性、高收益性等特征。高企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推动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程中,中山如何用好深中创新一体化之机,优化高企发展路径,集聚更多高企,为全市创新发展提供强引擎?本期理论周刊“圆桌”邀请专家探讨。

2025年9月8日中山日报A02版。

刘灿亮:
中山高企“量质齐升”的创新路径研究

刘灿亮。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中山2900多家高企正迎来珠江口东西两岸“时空压缩”和重构创新要素跨域配置的新机遇。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立足深中“深圳研发+中山智造”的互补优势,提出“政策精准赋能—产业协同创新—企业能力突围”三大维度,为高企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镜鉴与实践路径。

一、政策维度:构建全周期培育的制度创新体系

(一)梯度培育: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精准激励

依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创新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中山市可引入AI政策匹配系统,基于企业生命周期智能生成“政策包”对种子期高企侧重研发补贴,成长期高企侧重市场拓展支持,成熟期高企强化标准制定激励,精准匹配不同发展阶段高企的个性化需求。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专精特新-小巨人”梯度培育链条,形成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高企的全链条精准激励。为避免“重申报轻转化”,需建立“培育库动态管理机制”,对连续两年研发投入不达标企业实施“出库警示”,推动资源向高潜力企业集中,契合“边际效益最大化”原则。

(二)研发激励:“投入+转化”双向补贴破解创新瓶颈

基于“创新投入产出弹性模型”,构建补贴资金与研发转化效率的动态挂钩机制,通过量化投入对产出的边际贡献系数,实现财政资金的精准配置。具体实施“研发投入后补助+成果转化奖励”双轨制激励,通过“门槛值+超额累进”设计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强度,并形成“研发投入-专利产出-市场回报”的闭环激励。

为破解“创新动力不足”难题,可通过“薪酬包+项目跟投”组合机制绑定核心团队利益;针对人才要素瓶颈,实施“精准赋能政策”;推行“周末工程师”制度等。

(三)流程再造:数字政务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

1.创新深中政策“双轨互认”机制。以深中通道“时空压缩”效应为纽带,构建跨城政策协同体系以高效承接深圳创新资源:推行“高企资格3年过渡期互认”制度——深圳转移企业可在过渡期内延续原税收优惠政策;联合发行“深中科创券”,对跨城共享研发设备按使用费用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形成“资格互认-资源共享-成本共担”的跨域协同机制,降低创新要素跨城流动的制度性壁垒。

2.推进数字政务“秒批”改革。在“政企通”平台嵌入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研发费用归集、知识产权等数据自动上链核验;同步实现高企认定、补助申领“一网通办”,依托“智能预审核”系统自动校验研发费用归集、知识产权关联性等核心数据,审批时限压缩。

二、产业维度:深中协同的创新生态重构

(一)空间协同:打造“双向飞地+数字孪生”的跨域创新体系

构建“深圳研发飞地+中山中试基地”双向联动格局。创新“数字孪生园区”建设模式,通过VR技术实现深中两地研发数据实时交互,跨城协同研发效率进一步提升;依托“数字孪生”平台打通研发设备共享数据库,深圳先进测试仪器向中山企业开放使用,并按实际费用给予相应补贴,进而降低创新要素跨域流动成本。

(二)链群协同:“链主企业+配套高企”的共生发展

基于产业链治理理论,构建深中产业链供需智能对接平台,运用大数据绘制“企业能力画像”(涵盖研发设备、专利技术、产能规模等维度),自动匹配“深圳研发需求—中山智造能力”。对成功对接的合作项目,给予中山配套企业相应奖励,推动形成“研发在深圳、智造在中山”的链群协同生态。比如,筛选“链主”企业,建立“产业链图谱”,对其配套的本地高企给予采购额相应奖励,推动形成“龙头引领、中小协同”的产业集群,助推中山市高企提质增效。

(三)数字协同:工业互联网赋能效率跃迁

基于产业协同与数字化转型理论,中山市需以“平台共建—数据互联—效率跃升”为主线,构建“链主企业引领、政府政策激励、中小高企参与”的数字化协同体系,推动产业链从“线性串联”向“网状协同”转型。

协同机制上,推行“链主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共建模式:由龙头企业牵头搭建行业级平台,政府补贴建设费用并要求平台免费开放部分基础功能;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推动中小企业加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订单、库存、物流等数据实时共享,构建“研发—生产—供应链”一体化网络。此举既提升单个企业运营效率,又通过数据共享形成“研发协同、产能互补、风险共担”的产业链生态,为深中“研发+智造”跨域协同提供技术支撑。

三、企业维度:深中协同驱动下从“高企”到“小巨人”的能力跃迁

(一)技术突围:深中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标准话语权突破

以“专利布局+标准制定+联合研发”为主线,强化与深圳创新资源的深度绑定,建立“深中高企技术对接平台”,推动中山企业与深圳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政府对合作研发项目按投入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实施“标准领航计划”,对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企业给予奖励,对参与深圳龙头企业牵头标准制定的中山配套企业给予资金补贴,逐步实现从“技术跟随”到“规则制定”的转变。

(二)资本运作:构建“股权投资+上市培育”双引擎

构建“深圳资本+中山项目”的投融资生态,破解企业规模扩张的资金瓶颈,举办“深中高企投融资专场”,设立“深中协同发展基金”。多层次资本市场联动。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创板上市培育”双轨制,深圳知识产权交易所为中山企业提供评估、质押全流程服务,政府补贴一定比例的融资费用;对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给予奖励,形成“技术研发—资本赋能—规模扩张”的良性循环。

(三)人才引育:“柔性引才+本土培养”的组合策略

立足“深圳智力+中山场景”的互补优势,构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生态。升级“周末工程师+候鸟专家库”,建立深中人才共享平台,形成“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本土人才系统培育”的梯队格局。通过技术、资本、人才三大维度的深中协同创新,助推高企加速构建“创新要素从深圳导入—制造能力在中山转化—市场价值向全球辐射”的成长路径,既吸引深圳高企依托中山智造基地实现产能落地,也推动本地企业借助深圳资源突破成长瓶颈,为“量质齐升”提供微观主体支撑。

作者系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5年中山市社科规划课题《数字金融赋能中山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陈亚辉:
筑基,破局,聚力 健全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策略

陈亚辉。

高新技术企业是城市创新活力的“晴雨表”,更是产业升级的“主力军”。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和企业发展新需求,如何进一步升级服务效能,让高企“如鱼得水”,成为中山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

一、成绩: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科创矩阵渐成规模

中山市高企数量稳步增长,形成良好发展梯队;创新载体建设有序推进,各类孵化平台逐步发挥实效;政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方位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目前,中山市高企超2900家,较2018年增长2倍左右,年均增速超过25%,增速在珠三角城市中位居前列。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标杆企业”的梯度培育梯队。

二是创新载体建设初具规模。依托翠亨新区深中经济合作区、火炬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已建成若干家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这些载体如同“科创苗圃”,持续孵化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政府通过减免租金、补贴运营等方式,降低企业入驻成本。2024年,中山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46.2%,增速居珠三角第一。

三是政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近年来,中山市先后出台《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中山市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策,形成“认定奖励+研发补助+人才支持”的政策闭环。

二、挑战:对标先进找差距,服务升级仍需破题

在亮眼成绩的背后,中山市高企服务仍面临“成长的烦恼”。与大湾区先进城市相比,在创新生态、要素保障等方面的短板逐渐显现,成为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

(一)创新载体“有数量缺质量”

虽然中山各类孵化载体数量不少,但能级普遍不高。部分园区仅提供办公场地等基础服务,缺乏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对接等“增值服务”,难以满足高企从“孵化”到“加速”的全周期需求。此外,园区之间产业存在定位同质化现象,在热门领域重复布局,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二)产学研“融而不深”难题待解

尽管中山拥有多所高等院校,但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多停留在“项目合作”层面,缺乏长期稳定的协同机制。特别是高企所需的定制化研发,需要从生产环节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适配性强的解决方案。但目前来看,这类研发的推进面临不少制约,使得很多合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未能充分满足企业在生产优化上的实际需求。

(三)人才“引育留用”链条存在断点

高企普遍面临“引才难、留才更难”的困境。一方面,中山在高端人才吸引力上仍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人才配套服务尚有提升空间,一些区域的人才居住保障建设滞后,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够均衡。

三、对策:精准施策补短板,构建服务“新高地”

针对当前存在的短板,中山市需以“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从创新载体升级、产学研协同、人才保障等方面发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体系。

(一)升级创新载体,打造“全周期”培育生态

以火炬高新区、翠亨新区为核心,规划建设“中山科创走廊”,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园一主业”的差异化发展格局。支持建设共享实验室、中试基地、智能工厂等专业平台,引入法律、财务、知识产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从孵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借鉴“梦想小镇”模式,打造“中山科创社区”,集办公、居住、商业、休闲于一体,让企业员工“足不出区”满足生活需求,提升园区吸引力。

(二)深化产学研协同,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

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协同机制,设立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对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资助。大力支持有市场前景的成果转化项目,以及对科研机构按年度新增与企业签订的技术合同额给予一定比例资助,全面助力高新技术企业的定制化研发进程。

(三)强化人才保障,织密“引育留”服务网络

在人才引进上,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制定高端紧缺岗位清单,对聘用清单内人才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吸引关键领域人才。住房方面,持续增加人才公寓供给,简化申请流程,给予租金优惠,减轻人才生活成本。子女教育上,优化“人才子女入学绿色通道”,根据人才类别,保障其子女能在居住地或工作地附近的优质学校入学,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陈健波:
以专业孵化器 驱动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以中山火炬工业集团为例

陈健波。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于2025年7月10日起施行。《管理办法》指出,孵化器发展目标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构建孵化生态,形成主体多元、类型多样、业态丰富、优质高效的发展格局,持续孵化新企业、催生新产业、形成新业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支撑。

中山火炬工业集团运营着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中山火炬高新区)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依托坚实的产业根基,火炬工业集团在2016年创建了中山火炬高新企业孵化器和中山火炬01共创孵化器。两家孵化器分别于2021年、2022年取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并连续获得国家级孵化器运营评价A级(优秀)。近年来,火炬工业集团以两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载体,通过专业化转型、生态化赋能、梯度化培育及深中协同布局,构建了“专业孵化—生态支撑—高企成长—区域联动”的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一、专业化转型:从“综合孵化”到“精准赋能”的引擎升级

传统孵化器“大而全”的粗放模式存在资源分散、与产业适配度低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火炬工业集团立足园区三大国家级产业基础,推动旗下孵化器向专业化、链条化、产业化转型,精准锚定细分赛道,打造产业创新核心引擎。截至目前,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432家、培育毕业企业82家,为园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高新企业孵化器聚焦智能制造产业,重点孵化智能装备、智能家居、智能生活、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等领域企业,集聚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先进制造企业,成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助推器。比如,中山牛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2018年入驻火炬高新企业孵化器后,现拥有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并在2024年获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展现核心技术突破能力。

01共创孵化器专注电子信息和光电光学领域,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资源,集聚高端研发与生产企业,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和光电光学产业的创新集群。比如,专注于高端离子源、离子束整机设备与离子束微纳加工工艺开发的中山市博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2017年通过01共创孵化器的“点亮天使基金”400万元投资起步,后续完成A轮、B轮融资(近亿元),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评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二、生态化赋能:构建“技术+金融”双轮驱动的创新支撑体系

孵化器不仅是双创企业的成长阵地,更是园区创新生态的关键“连接器”。为了让在孵企业获得全生命周期的成长土壤,火炬工业集团打造了“技术服务共享+科技金融支撑”双轮驱动模式。现已建成广东火炬检测中心、电子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半导体先进材料检测实验室三大公共技术平台。这些平台既有CMA、CNAS、CCS等权威资质,能够提供检验检测、认证审核、技术培训等一站式服务,还具备线性检测、耐压绝缘测试、高低温冲击测试等专业服务能力,更能为半导体材料研发提供有力支撑。从底层技术研发到新技术快速验证与转化,这些平台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助力企业在创新之路上加速前行。

在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火炬工业集团还不断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持续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聚焦电子信息、光电光学、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理念,为创新创业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目前,孵化器中共有55家企业获得融资1.72亿元、投资7877万元,有力地支持在孵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梯度化培育: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专精特新”成长矩阵

火炬工业集团以孵化器为重要载体,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储备—入库—提升—认定”全周期服务机制,系统打造科技企业成长矩阵。孵化器发挥“企业入口把关”作用,通过常态化走访、项目路演、双创大赛等方式,从入孵企业中筛选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针对潜力企业,建立“一企一档”,匹配专属服务人员,并结合高企认定标准,聚焦专利申请、研发费用归集等高企认定关键环节攻坚,提高申报通过率。截至目前,中山火炬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507家中,火炬工业集团园区201家,占全区39.6%,其中孵化器培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172家、高企47家,成为园区高企培育的重要阵地。

孵化器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充分发挥“以赛代评”的评选机制,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更多展示自身优势、对接资源的机会。截至目前,孵化器累计培育48家企业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其中9家获得国赛奖项,14家获得省赛奖项。

四、创新协同:构建“孵化—加速—产业化”区域联动枢纽

随着深中通道开通,火炬工业集团以前瞻布局推动孵化器成为深圳创新资源外溢的“桥头堡”与“蓄水池”,通过载体升级与资源对接,加速深中产业协同。近年来,孵化器已成功孵化、服务中山旭贵明电子有限公司、广东井泰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普惠鑫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飞博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深圳到中山投资的科技型企业。

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原本适合于初创期企业的孵化条件已难以满足成长期企业的多样化需求。火炬工业集团根据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构建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加速器+产业综合体+产业科创园”的完整产业载体链条。通过投建电子基地加速器、电子基地标准厂房、电子基地综合体、电子基地科创园等多层次产业载体,解决成长期企业空间与配套瓶颈,有力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与就地产业化。

接下来,火炬工业集团将持续对标《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全周期、专业化孵化服务,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火炬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作者系中山火炬工业集团园区党委书记、总经理

扫描二维码阅读电子报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朱晖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台风预警降级,明天复课!
63837人浏览   2025-09-08
全市停课!中山台风预警再升级
27461人浏览   2025-09-07
91∶64!广东队再下一城
原创 17579人浏览   2025-09-06
今日白露:愿有人与你相依
原创 15113人浏览   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