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傍晚到乌沙涌边的民安园公园散步,已成为中山市三角镇结民村村民崔注球生活中的一项习惯。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沿河两岸房屋的新建,污水管网的短缺,使得儿时记忆中水清景美的乌沙涌变得越来越模糊,受周边生活生产污水的影响,乌沙涌发生过河涌黑臭、河岸空间被挤压的时候。
水污染治理是中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是没有退路、必须打赢的攻坚战。水岸共治打造美丽河道,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和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下,乌沙涌实现蝶变,儿时记忆中水清景美的乌沙涌回来了,这样水岸空间“变形记”在三角镇正不断上演。
治水治出新景点
亲水栈道、党建文化走廊、红船文化墙、特色墙绘……如今,在乌沙涌边的民安园绿树成荫,设施齐全,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在崔注球的记忆中,这里曾是乌沙涌上的一小块“飞地”,四面环水,杂草丛生。近年来,随着“百千万工程”实施、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和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曾经的滨水闲置地实现了华丽变身。
乌沙涌水质的改变,对水岸环境提升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乌沙涌是三角镇主要河涌之一,流经镇内主要居民生活区和镇中心区域,流域内居民约3800人。过去,由于部分生活污水和鱼塘排水等直排入河,导致部分时间段乌沙涌水体发黑发臭,对沿河居民造成一定困扰。
“水不好,有臭味的话,就算环境再好,村民也不会来。”三角镇治水工作组工作人员刘金升表示,为全面提升水岸空间环境,三角镇多措并举,一方面实施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开展截污工程、岸线修复工程等,完成12.5公里沿河截污管道铺设、250米流域管网清淤;另一方面,开展源头雨污分流改造,开展流域内结民村、三角村、东南村农污管网建设,并对三角中学、三角小学、四海学校、老旧工业厂房等开展雨污分流,对27个重点行业城市面源整治和10个小区污水进行管网改造。经过综合治理,乌沙涌如今已消除黑臭,河涌水质稳定在Ⅳ类水以上。
在乌沙涌水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三角镇把治水与“百千万工程”实施相结合,在乌沙涌河道两侧增设仿古防护栏杆、花基砌石、绿化工程、基础配套等,种植落羽杉、绿色植物等。同时,在乌沙涌边建设民乐园休闲公园,将乌沙涌打造为亲水、乐水、慢生活的美丽河道。
治水治出“新民俗”
与乌沙涌相隔数公里的新涌如今也是三角镇的一个新景点,是三角镇传统民俗——三角根艇的新平台。今年9月,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中山三角)非遗文化嘉年华三人根艇公开赛就在新涌举行。来自大湾区多个城市的108支参赛队伍参与角逐。这已是三角镇连续第二年在新涌举办该项赛事。
好的水质是水上运动开展的重要前提。连续举办大型赛事,新涌向大家展现了好水好环境。然而,这条三角镇的水上“动脉”曾陷入黑臭困局。
新涌是三角镇的“母亲河”,流经光明村、蟠龙村、东南村等三角镇“大村”。新涌在三角镇心中有着特殊地位,是三角镇有史以来,人工开挖河涌中规模最大、土方最多、长度最长的河涌,是当地居民生活、农业灌溉、水产养殖等的关键水源。由于过去排污系统不完善,生活污水、鱼塘排水和工业园生活污水等直排入河,一度导致新涌水体发黑发臭。
在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中,三角镇对新涌实施了全面治理。铺设沿河截污管道、实施管网清淤、开展雨污分流改造、对重点行业城市面源进行整治等工作先后实施。如今,新涌已消除黑臭,河涌水质稳定在Ⅳ类水以上。

新涌。
不断好转的河涌水质,让曾经远离新涌的人们重新回归,其中三角根艇运动爱好者最先行动。2023年,三角镇在新涌边上建起了三角镇根艇文化馆,为三角根艇运动爱好者提供了活动的平台。只要天气合适,三角镇根艇文化馆前的新涌河边上总是“艇来艇往”。这项有着超过百年历史的本土运动展示出新活力。
“水变好了,我们玩得更开心、更放心!”三角镇根艇协会会长李健球参与三角根艇运动多年。新涌环境的好转和三角根艇运动再次兴起让他感到欣慰。广邀各地好手参与的三人根艇公开赛已成为光明村、三角镇的一项“新民俗”。
三角镇是“中国生鱼之乡”,转好的水环境还为三角镇带来了一系列新红利。刘金升表示,优质水源是生鱼养殖的基础。乌沙涌、新涌等河涌周边,聚集了大片生鱼养殖鱼塘。过去,由于水质不佳,养殖户不得不“舍近求远”,到更远的水源地取水。看到乌沙涌等河涌水质变好,养殖户纷纷改至乌沙涌等取水。
变好的水环境让沿线村(社区)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光明村党委书记杨炎萍表示,未来,光明村计划在鸡鸦水道旁打造文旅项目,通过引入市场力量,利用水道河堤外的滩涂空闲地,建设星光露营地、射击场、小型足球场、羽毛球场、创业集市等功能空间,在新涌内河建设集三人根艇培训、水上竞技、采摘、捕鱼、民宿、农家乐于一体的水上趣味运动乐园。
编辑:王浩宇
一审:李健聪
二审:萧晓钰
三审:邓杰文
素材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