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旭日||再上火宫殿(城记/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谭旭日 发布:2023-08-07

再上火宫殿

如果从少年在省城求学开始算起,我已经记不起自己今次是第几回去火宫殿了。

▲长沙火宫殿(图/ 谭旭日 摄) 

在我的心底,去多少次都如解不断的乡愁。何况我恋旧,对长沙在我的心底,去多少次都如解不断的乡愁。何况我恋旧,对长沙在我的心底,去多少次都如解不断的乡愁。何况我恋旧,对长沙城的印象,一如无法磨灭的记忆。时间愈长,反而记忆愈发美好。

少年去火宫殿,不敢去消费,那时每月的生活费不过十五元,只能保证基本的伙食需要。偶尔去火神庙,瞻仰伟人故事。少年时,分不清火神庙为何方。初去火宫殿,和几个铁杆级的学友一起。多年后,某国家级报组织去南岳衡山开通联会,听导游介绍火宫殿的火神与祝融峰的神,同为一尊,是华夏民俗信仰中的神祗之一。祝融,乃火祖,众火神之首。

相传,荆楚岁时,长沙先民祭祀火神很火,《湖南通志》:明末清初的湖南各府、州、县建有火神庙100余座。今之火宫殿,又名乾元宫,火宫殿现址有一座小庙,供奉火神祝融君,有一大铁香炉标“明万历五年铸造”(1577年)等字样,证明这里古已有之是处地地道道火神庙。但近百年来,湖南境内唯“火宫殿”得以保存并不断发展。

偏偏这座庙,竟然成就为湖湘餐饮界的顶流。有人问,一家饮食店同火神庙风马牛不相及,又如何扯在一块。火神庙,主要源于各种祭祀火神活。每逢社火,唱花鼓戏湘剧、舞龙舞狮、杂耍、唱弹词、评书、捏面人、糖画为主体,形成民俗文化。在坡子街、下河街一带,这里是湘江重要的商贾口岸,肩挑、摆摊叫卖糖油粑粑、炒货等风味小吃盛极一时。渐渐地,火宫殿的餐饮格局逐渐形成。

史记1938年“文夕大火”,火宫殿成为废墟,1942年经神庙主事人与商贩协议,由小商贩在神殿前2200平方米的空坪,建简陋木架棚屋48间,分成四线,名曰:东成、西就、南通、北达,四方吉祥。新中国成立后,火宫殿改为国营饮食店。

这座餐饮店之所以出名,得答谢伟人的情怀。1958年4月毛主席视察湖南,在听取汇报后,闲谈中想起这里得小吃。原来,少年时代的伟人常从一师到火宫殿吃臭豆腐,直到伟人到火宫殿视察及就餐。火宫殿外焦里嫩又黑又大的臭豆腐,伟人一边品尝一边说:火宫殿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这句话,火宫殿“臭名远扬”至今。

这次去火宫殿,我们一行五人,几乎点下了火宫殿的经典名小吃。葱油饼、鸡丝撒子、猪血汤、糖饺子、猪脚、糖油粑粑、邵阳豆干、湘西腊肠合蒸、花生米、臭豆腐、红烧肉、猪油拌粉、擂辣椒皮蛋等小吃,每一样都极具地方特色,也流传着经典人文故事。

同学第一次走进火宫殿,对这里的美食赞不绝口。她说,糖油粑粑的滑嫩香甜,湘西腊肠合蒸锅气,臭豆腐的外焦里嫩,红烧肉入口不腻,丝丝入口的肉香,猪血汤鲜香,涵盖了香菜所有的气象。

事实上,火宫殿亦是湖湘儿女心中的一座城。历久弥新,更是很多在长沙求学工作过的游子心中的殿堂。每一道小吃,保持着传统的湖南风味,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吃完后,到地店门外的文创店打卡,在文创赋予新时代气息的美好时光中,一再感受氤氲在食物间的乡土气息,饱含经典,更赋予未来更多美好生活的期待。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题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