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蔡宗周的散文风格
一篇优秀的散文除了正确的立意、周密的思考、精巧的布局,还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近读蔡宗周的散文集《心海一瓢》《感恩大地》,深感他的散文之所以写得声情并茂是和他娴熟运用工笔写意山河,白描勾勒人生分不开。
所谓工笔描写,也称细描,和白描一样是文学创作的表现重要手法。工笔以细微精准、详尽为特色,通过铺陈渲染的笔触,表现描写对象的各个侧面,显示主题,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用工笔叙事,可以造成读者的立体感觉,因为作者不仅交代了事件的梗概,而且还兼顾描述事件的细微末节,使事件显得充实生动。
蔡宗周的15篇散文描写“中大花木”就是工笔手法。他自小在中山大学校园长大,那里给他留下刻骨铭心的回忆,或美好、或沉重,他不是罗列一些事去回忆往昔,而是从观察康乐园各种花的独特视角,用工笔手法逐一描绘康乐园“春有迎春红杜鹃,夏有白兰送香远,秋有金桂伴书香,冬有紫荆映校园”的美景。然后笔锋一转写出生活的苦与乐。例如《康乐园中第一花》,他先用几百字细致地为读者描写紫荆花的美:树木高大,枝丫婆娑,花色明艳。每朵五瓣,向外伸展。仰望,树冠似彩蝶纷飞;近看,枝头如花瓣旋转;阳光下,树影花影摇曳一地;雨中,滴滴答答低声诉说。蔡宗周还为读者描述紫荆“初春先开花后长叶;初夏花叶平分;初秋叶浓花稀,绿肥红瘦;入冬,花蕾萌发迎新春。”他在精准描画一大段后,以可谓“娇而不媚,丽而不俗”升华对紫荆的高度评价。然后详写三年困难时期自家用紫荆树嫩叶喂兔子,用落叶烧饭,还详写当年学子创办中大“紫荆诗社”和陈焕镛院士亲自种植紫荆树等往事的深沉回忆,并以紫荆“不娇柔,不做作,不争宠,不抢镜”作升华。
作者同样用工笔手法,诗一般的语言写了中大校园内“岭南佳果”木瓜;“把春天举得高高”的木棉花;“燃烧自己为报新春消息”的炮仗花;“只将一瓣心香献人间”的白兰花;“即使粉身碎骨也要造福人类”的三叶橡胶树等等,并引申一些值得怀念的往事,而这正是主题。
另外,在散文写作中,白描手法通过简洁、朴素语言,直接勾勒出人物的基本特征,不依赖华丽的辞藻和过多的修饰。由于白描简洁传神、真实感人、营造意境,所以鲁迅将其概括为“有真意,少做作。”
蔡宗周在《父亲与书的情缘》中用几百字的白描手法描写了精通英语、俄语的大学教授父亲,他在弥留之际仍珍惜地将梁实秋老师赠给他的《槐园梦忆》放在枕边,稍有精神就翻翻,作者望着他连输液扎针都困难的皮包骨的手在病榻上艰难地翻着书页,不禁为一生爱书的父亲行将就木而掉泪。白描写法突出主要人物父亲,直接聚焦描写对象,以寥寥几笔达到形神兼备效果。引发读者情感共鸣。增强作品表现力与感染力。
总之,蔡宗周的散文以细腻的情感和真挚的人文关怀为显著特色。他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直抵读者心灵。在《感恩大地》中,他通过对自然、生态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大地的敬畏与感恩之情。例如,在描写岭南大地的篇章中,他不仅记录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更通过工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情感的表达并非空洞的抒情,而是融入具体的场景与人物之中,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代的礼赞。
此外,作为老诗人蔡宗周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优美洗练。他的文字既有口语的平实自然,又不乏文采的典雅优美。他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完美结合。例如,他在描写凤溪的篇章中,用“凤溪流淌农家风”这样的优美句子,将自然与人文和谐展现得淋漓尽致。蔡宗周还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比、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他的语言风格既有现代汉语的简洁明快,又融入了传统文学的韵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与独特的人文情怀。他的作品不仅为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更引发了人们对自然、对人生、对时代的深刻思考。
作者简介
陈锡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花城出版社前副社长、编审、广东省书评学会前秘书长。近作《春心语思:陈锡忠散文选》于2025年初荣获“世界华文图书奖”。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欢迎短文,可配图,图片必须原创。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黄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