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有你们快速专业的救治,才让我转危为安,重获新生。”近日,44岁的张先生(化名)手捧锦旗来到黄圃人民医院,激动地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和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深深鞠躬致谢。


两个月前,他在篮球场上突发急性心梗,命悬一线,经过黄圃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多学科及时抢救及中山市人民医院CCU的接力医治,最终重获新生。这一案例不仅展现了黄圃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对急危重症的高效救治能力,更是紧密型医联体协作的生动实践。
争分夺秒:院前急救与时间赛跑
两个月前,家住开发区的张先生在南头镇打球时突发晕厥倒地,热心市民一边实施心肺复苏一边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接到求助后,黄圃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院前急救团队就争分夺秒展开了一场现实版的“生死竞速”。
急救团队6分钟左右抵达现场时,患者已出现意识丧失,叹气样呼吸,心电监护提示室颤(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救医生迅速实施电除颤、接替进行胸外按压等抢救措施,患者意识逐渐恢复。
不料,在救护车转运途中,患者病情仍不稳定,反复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危在旦夕,急诊科团队始终没有放弃希望,配合默契,轮流接力进行抢救,经过胸外按压、2次电除颤等抢救措施,终于将患者从室颤反复发作的死亡线上拉回。
多学科协作,60分钟打通生命通道
与此同时,医院迅速启动了“心梗救治绿色通道”,医院内,一场多学科生命保卫战同步打响。急诊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等胸痛中心多学科协作(MDT)团队第一时间做好准备。当患者抵达医院后,直接被送入介入室进行抢救。经过急诊冠脉造影检查,发现张先生的心脏血管-前降支完全闭塞,导致心肌大面积梗死。
“当时患者的情况很危急,我们团队只好一边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一边紧急进行手术。”当天参与抢救的心内科主任医师纪荣庄回忆说,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开通了闭塞的血管,并植入了支架恢复血流。从患者到达医院再到开通血管,仅仅用了60分钟的时间,远低于国际标准的90分钟“门-球时间”(即患者入院至血管开通时间)。
生命守护战:20天精细化治疗
闯过手术关的张先生,在重症监护室又遭遇“沉默杀手”。术后第三天,患者由于急性心梗和多次电击除颤,出现心衰、肺水肿,又并发气促、呼吸困难的症状,经抗心衰治疗后才转危为安。
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医院根据家属意愿转到中山市人民医院CCU治疗。之后,患者又出现肺部感染,反复出现高烧的情况,医生对症治疗成功化解肺部感染危机。历经20天精心救治,患者心肺功能完全恢复,未留后遗症,目前已康复出院。
医联体赋能:打造区域救治新高地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该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李斌表示,心肌梗死抢救时间每早1分钟,成功率上升10%。
对于这场跨越生死线的救治奇迹,李斌坦言:“患者年轻且无基础病史,突发心梗极为凶险,但院前院内的无缝衔接、快速有效的急救流程及团队的默契作战,为抢救争取了黄金时间,同时得益于紧密医联体的双向转诊,为生命接力画上完美的结局。”
“心脏骤停的病人黄金抢救时间是4-6分钟,超过6分钟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即使是后期抢救成功也会留下后遗症。”急诊科主任刘尉补充说,医院建立了“把急救搬到现场”,完善急危重症“专家等病人”的急救机制,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前研判病情,是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据介绍,作为中山北部区域中心医院,黄圃人民医院已构建覆盖镇街的胸痛救治网络,年抢救心梗患者超一百余例,平均门-球时间缩短至60分钟。
据了解,近年来,该院通过与中山市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实现专家下沉、技术帮扶和双向转诊,2023年成功创建三级综合医院,成为中山市北部区域中心医院,医院综合实力得到质的提升。2年来,医院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打造特色专科品牌,危重症救治能力显著提升,为区域百姓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编辑 陈吉春 二审 陈伟波 三审 赖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