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谢幕战备受期待!近60名中山籍运动员将出征十五运会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闫莹莹 发布:2025-11-04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随着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11月9日的开幕式日期日益临近,体育竞技的烽火已在大湾区各竞赛场馆点燃。记者从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获悉,本届全运会共有近60名中山籍运动员入选各项目参赛阵容,将代表广东队在田径、跳水、游泳、自行车等20余个大项中登场,多个项目具备冲击金牌的实力,阵容规模与冲金潜力均创中山籍运动员参与全运会历史新高

在这支队伍中,既有梁锐基这样的“沙场老将”,有苏炳添这样打破亚洲纪录的“飞人”,也有陈艺文这样的奥运冠军,更有许多“00 后”新星,形成“老中青”三代梯队,全面展现中山体育人才培养成果。

田径赛场:
苏炳添谢幕战引期待

田径项目作为全运会“重头戏”,中山籍选手苏炳添的表现始终备受关注,今年36岁的他虽已步入运动生涯后期,但仍选择站上全运会的赛道,与队友一起为11月20日晚在广州奥体中心举行的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而“起飞”。此前,他曾表示这可能是他退役之前的“谢幕战”。他说,目前国内男子4×100米接力的竞争非常激烈,而这次“在家门口比赛压力确实不小”。


7月15日晚,苏炳添回到家乡中山参加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除苏炳添外,5名中山籍田径新星也将在不同项目中亮相,25岁的东凤镇选手王洪汶参加男子400米栏比赛;来自小榄镇的20岁选手吴元康和18岁选手李喜盈,将分别在11月15日、17日冲击男子、女子撑杆跳高项目;21岁的沙溪镇选手朱丙丹将于11月15日出战女子100米预赛;20岁的港口镇选手杨振豪将于11月11日在珠海参加男子竞走项目,这是他首次参加全运会成年组赛事。

碧波泳池:
汪雪儿冲击仰泳金牌

跳水项目向来是中国体育的“梦之队”领地,来自中山的陈艺文、林珊凭借优秀的实力被外界称为中山“跳水姐妹花”。11月2日举行的十五运会跳水女子团体决赛中,两人携手广东队队友夺冠,为广东队拿下本届全运会跳水项目首金,也为中山籍选手开了“夺金好头”。

11月2日,十五运会跳水比赛首日迎来女团对决,中山籍跳水选手陈艺文(左)/林珊组合以总分225.63分排名第一。 记者 缪晓剑 摄

记者了解到,陈艺文和林珊此次全运会都报名了三个项目,是女子团体、女子三米跳板、女子三米双人跳板。陈艺文 2008 年进入中山市体校跳水队的运动员,成长轨迹堪称“励志模板”,2014年她升入广东省跳水队,2016年入选国家队,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她先与昌雅妮搭档夺得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为中山夺得首枚夏季奥运会金牌,随后她又在单人项目中夺冠,助力中国跳水队实现该项目奥运“十连冠”。2025年,陈艺文保持了优良的竞技状态,5月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的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总决赛中,她斩获2金1银,8月的世界泳联世锦赛上,在新加坡世界泳联世锦赛上,陈艺文凭借出色表现,一举斩获女子单人3米板、女子双人3米板以及混合团体项目三枚金牌,成为跳水项目最耀眼的选手之一,并荣获本届赛事最佳女子跳水运动员称号。

比陈艺文晚3年进入中山市体校的林珊,于2011年入学,2013年她升入广东省队,2017年入选国家队。今年以来,林珊表现稳定,在2025年全国跳水冠军赛中,先后获得女子双人3米板季军、女子1米板季军,具备冲击奖牌的实力。

汪雪儿。(资料图片)记者 罗杨鸿 摄

游泳项目中,来自中山的名将汪雪儿将开启“多线作战”模式,她将在深圳参加50米仰泳、100米仰泳、200米仰泳、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男女4×100米混合泳接力多个项目。这位1998年出生的运动员与中山有着特殊的缘分,2009年她在安徽省青少年游泳比赛中夺冠后,被教练发掘入户中山并进入中山体校训练。作为国内女子仰泳项目的顶尖选手,汪雪儿曾在全国游泳冠军赛、亚运会等赛事中多次摘金夺银。今年以来,她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在2025年全国游泳锦标赛中,一举夺得女子50米仰泳、100米仰泳两项冠军,还与队友合作拿下男女4×100米混合接力季军。

多元项目:
自行车、柔道等齐发力

除田径、游泳、跳水外,中山籍运动员在多个项目中均具备竞争力,形成“多点开花”的格局。

在自行车项目中,来自中山市体校单车队的8名运动员将代表广东队参加11月8日至12日在香港自行车馆举行的场地自行车、公路自行车赛事。其中,曾璐瑶今年4月与黄芷林搭档获中国场地自行车联赛女子麦迪逊赛亚军,马彬焱在2025年全国场地自行车锦标赛暨2025年全国青年场地自行车锦标赛中取得“成年男子全能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队员们对“速度与节奏的把控能力”已经过多次大赛检验,很有希望在比赛中冲击奖牌。

33.jpg
中山体校输送队员黄芷林(左一)、曾璐瑶(左二)在2025年中国场地自行车联赛第一站(北京·老山)成年女子麦迪逊比赛中获得银牌。图源自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

击剑项目中,7名中山选送的运动员将于11月14日在香港出战,其中23岁的黄中铭、19岁的彭圣伟和20岁的苏志炜三位男子重剑选手的表现尤为值得期待,今年8月,这支“中山三剑客”与队友代表广东男子重剑队征战 2025 全国击剑冠军赛总决赛暨全运会预赛,最终战胜辽宁队夺冠,为广东队预先锁定了全运会该项目决赛席位。

马术项目里,41岁的中山老将梁锐基将再度披挂上阵,参加盛装舞步、障碍赛和团体赛项目,25岁的蓝志豪、23岁的陈敏聪两位后辈则将携手马术三项赛。作为驰骋马场近30年的老将,2023年亚运会上梁锐基曾助力中国队夺得马术三项赛团体冠军,为中国队实现了亚运会马术项目金牌零的突破,他还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亚运会,拥有丰富的大赛经验,而蓝志豪、陈敏聪则是近年来涌现的新星,两人在青年赛事中多次夺冠,形成“老带新”的良性梯队。

此外,体操、篮球、武术、蹦床、举重、赛艇、跆拳道、乒乓球等项目也都有中山籍运动员的身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为荣誉而战。

教体融合:
人才辈出的“核心密码”

为何中山能持续涌现优秀体育人才?

答案藏在“教体融合”的培养机制中。记者从中山市体校了解到,多年来,中山始终坚持“体教结合、育人为本”的理念,构建了“学校选材—体校训练—省队输送—国家队提升”的完整人才培养链条。

北京时间2024年8月9日晚,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近百名师生在大屏幕前观看陈艺文的比赛直播。(资料图片)记者 文波 摄

在打通体育特长生贯通培养渠道方面,中山率先在全省启动高中阶段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在22所高中布局了田径、篮球等18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成才路径和平台。

同时,中山创建19所覆盖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后备人才培养示范校,量身定制学业学习和体育特长培养方案,高中阶段累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800余名,近3年约50名高水平运动员凭借体育特长打通了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入学渠道。

此外,中山还对标“U系列”赛事构建小初高三级赛事阶梯、市镇校三级赛事体系,每年举办40多项学生体育竞赛,参赛规模超3万人次。

在专业运动员培养方面,中山市体校的教练团队会定期深入全市各个镇街的中小学,通过“体育课观察、校级运动会选拔”等方式,发掘有体育天赋的“好苗子”,一旦选中,这些学生将进入“体校+学校”的双轨培养模式,白天在普通学校接受文化课教育,放学后或周末到体校进行专业训练,确保“训练不耽误学习,学习不影响训练”。

数据显示,中山体校建校至今,已向国家队、省队输送运动员近480人,培养出苏炳添、陈艺文等优秀运动员,他们在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全运会等各类重大赛事中取得骄人成绩,共产生世界冠军50人次、亚洲冠军26人次、全国冠军136人次。近5年学校为国内高等学府输送近200名学生。教体融合的模式,让体育不再是“单一的竞技”,而是“全面的成长”,这也是中山体育人才辈出的核心原因。

“我们不仅关注运动员的成绩,更重视他们的全面发展。”中山市体校校长黄建锋介绍,体校会为每位运动员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除了专项训练外,还会配备文化课辅导老师、心理辅导员,确保运动员“既练得好,又学得好”,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运动员升学难”的后顾之忧,也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可持续性保障”。

经过多年的系统性布局谋划,中山市竞技体育现已形成跳水、攀岩、棒垒球、游泳、篮球、排球、自行车、田径、武术、摔跤、跆拳道等优势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逐步形成“四位一体”培养体系(市体校为主阵地,联合办队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示范校为辅助,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等社会力量为补充)。全市现有专职教练员68人、在训运动员超2000人。

本届全运会期间,中山媒体将通过官方平台实时播报中山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让家乡人民第一时间感受全运赛事的激情与荣耀。这些运动员不仅是中山体育发展成果的“活名片”,更将成为激励中山青少年投身体育运动的“榜样力量”。


编辑  张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林志强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