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是每一次抢救都会有完美的结局,但我们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救治中心的每一位成员都不懈努力,尽最大可能救治每一位急危重症患者。”4月6日,粤港澳大湾区中山ECMO救治中心相关负责人廖小卒介绍。
粤港澳大湾区中山ECMO救治中心去年9月正式成立并落户市人民医院,团队急救辐射粤港澳地区多个城市。据了解,今年1至3月,该中心完成35例ECMO救治,仅3月份就完成了13例。在3月份的ECMO救治中,6例为外院急救,8例已进行1次或多次心肺复苏,最长按压时间长达90分钟并成功助患者当日苏醒,平均支持时长60个小时,全部实现顺利脱机,脱离率、出院率、成活率远高于国际体外生命支持组织发布的数据。
3月13日,一名外地来中山做客的60岁男性患者在家里突发意识不清,家属迅速拨打120电话。120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家属进行心脏骤停判断,并指导进行心肺复苏。家属一边等待120急救人员,一边持续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人员到达后给予高级心肺复苏,电除颤6次心脏仍未恢复自主循环。患者在持续心肺复苏送市人民医院行ECMO辅助是最佳方案,有利于缩短患者全身低灌注时间。患者转送到医院后,ECMO院前团队经判断迅速为患者建立了ECMO辅助。接着,患者后续都通过绿色通道开展各项检查及心脏冠脉介入治疗。经过4天ECMO辅助,7天ICU的治疗,患者17天后成功出院。
▲市人民医院ECMO团队正在救治患者。图由受访者提供
3月23日,该ECMO中心接到外院求助电话,一50岁男子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当地医院经过心肺复苏后,难以恢复自主循环,反复恶性心律、室颤,请求支援。该中心ECMO小组值班人员接到电话后1分钟集合队伍,3分钟出车抢救。“到达外院时病人已按压超过60分钟,ECMO小组成员进行床旁快速评估后,立即启动抢救流程,15分钟成功建立ECMO支持,上机30分钟后病人恢复意识,随后转入市人民医院进一步治疗。”廖小卒介绍,入院后为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左主干梗塞,经过介入下血管开通等一系列的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于6天后撤除ECMO,1周后转回普通病房。
3月30日凌晨,该ECMO中心接到珠海市一家医院求助电话,2岁患儿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等抢救效果不佳,难以恢复自主循环。该院ECMO中心值班小组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准备相关用物,部分小组成员直接打车前往该院进行协助。考虑到患儿年龄偏小,血管条件相对较差,在近一个小时的车程里,小组成员同时进行远程会诊,探讨如何更好、最优地建立血管通路,经过近40分钟的努力,ECMO成功建立,患儿生命体征得以趋于平稳,为后续的治疗争取了时间。
3月30日12时,佛山市一名10岁儿童心脏骤停,当地医院紧急呼叫粤港澳大湾区中山ECMO救治中心。接到电话后,团队快速出动。到达现场后,医务人员利于娴熟的技能15分钟帮助患者建立人工循环,为患者后续的救治奠定了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中山ECMO救治中心一直倡导区域救治一体化,不断优化流程,以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通过不断改进,区域救治水平效果明显,为粤港澳大湾区群众提供了强有力的医疗保障。
编辑 周映夏 二审 张房耿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