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大陆ECMO第一人”的中山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斌飞,带领团队应用ECMO(体外人工膜肺)技术,20多年从“死神”手里成功抢回900多人。在去年抗击新冠病毒的“多战场”作战中,中山ECMO团队更是“一战成名”,获评“全国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1月30日,凭借精湛技艺和一颗医者仁心,今年46岁的李斌飞从千万名劳动者脱颖而出,当选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总工会主办的寻找匠心之美——2020年“南粤工匠”称号。

为每位患者争取最大活的希望
李斌飞劳模工作室位于中山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二楼,一张会议桌占了一半,墙上40多公分宽的“锦旗墙”,折叠悬挂着二十来幅锦旗,各类奖牌、奖杯,挤挤挨挨堆在柜顶上。
2001年,李斌飞率先将ECMO技术引入国内并成功应用于临床,还被写入行业教材。他介绍,ECMO治疗的精髓在于“留人治病”,唯有留住生命,才能赢得时间,治疗原发疾病。
“以往穷尽治疗手段,患者心肺停止呼吸和跳动,基本可宣判死亡,但有了这项技术,患者就有再活一次的希望。”
当一项技术能救人的时候,“对每位患者来说,我们都要为他们争取100%的希望,需要我们尽百分百的努力。”这就是李斌飞的工匠精神之一。
他们抢救过来的患者从出生几天到80多岁的都有,“那个出生几天的小朋友,五六岁回来复诊,全家开开心心。”一位被抢救回来的年轻人,是家中独子,如今有了家庭,生了两个孩子。
每一面锦旗,背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从一开始不行了,到最后我们把人好好带出来了,家属都难以言表的兴奋和开心,这样的故事非常多。”

用“绣花功夫”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去年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战役中,中山市人民医院全国率先整建制派出ECMO小分队赴一线抗疫,并通过ECMO救治实现了中山本土患者零死亡。这样的成绩在全国都少见。
中山ECMO研究室副主任廖小卒率领的小分队到达湖北荆州后,立即遏制了当地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并取得了多例新冠肺炎患者撤机成功的成绩。
在过去20年中,他们已经支援过周边城市无数次。“我们是用20年的经验在做这些。”
“如果你在医院看到,有人在夺命狂奔,那肯定是我们的ECMO团队。”李斌飞说,“跑得快对病人的康复有帮助,那就拼命去跑。抢下的每一秒,有时候起决定性作用。”团队有20多名队员,平均年龄30岁,一些队员就住在医院周边,百米冲刺可以媲美专业运动员。
所有的快,都忙而不乱。“抢救全程安静,无需言语。”每一项操作都事先无数次演练,才应用到病患身上,甚至物资包都提前备好,“接到一个电话,队员可以拎包就跑。”
新冠病毒复杂、诡异,每一位患者病情发展都不同,且恶化迅速,治疗难度极大,每一位都需要24小时守护,仔细观察、护理,调整治疗方案。
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这一过程就像绣花一样,需要极端精细的操作,“一个ECMO团队就是一个小型的MDT(多学科)团队,这也是此次我们取得好成绩的精髓之精髓。”这是李斌飞的工匠精神之二。
不仅要救活,还要患者活得更幸福
“你看,一些外科手术不仅要疗伤,还要伤口漂亮,我们也同样要追求极致,不仅是把患者抢救回来,还尽最大努力确保没有后遗症,让患者精精神神地活着,健康地活着,获得更幸福的生命体验。”
一些患者出院后,能吹萨克斯、能游泳,看不出以前是个病人,“自己、家庭,甚至社会都获益巨大。”极致追求的背后,是一颗医者仁心,为病患的生命质量考量得再深一层、更多一些。这是工匠精神之三。
“说实话,追求越高,就会越来越累,但当从事医生这个职业起,这种担当就如影随形,既然卸不掉,就要一直往前奔,这种大概就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吧,这也是一种时代精神。”
这样的精神也感染着整个团队,李斌飞劳模工作室积极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的“传帮带”,除了他之外,团队中还有1人获得“中国好人”称号;4人获得“省先进个人”称号,而ECMO团队也在去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获评“全国先进集体”称号。
同时,李斌飞劳模工作室还取得多项技术创新,并通过开办培训班的方式,累计为全国培养输送ECMO技术人才200余人,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李玮玮 实习生 林彦燊
◆图+2、视频拍摄/记者 王云
◆视频后期/冯明旻
◆编辑:周振捷
◆二审:曾淑花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