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傍晚的中山,最惬意的事莫过于去河边走走。家住岐江河附近的王先生说:“你看这河面,碧波荡漾,带孩子过来玩,热闹又舒心。”
五桂山街道的沙爷河,也成了居民的“休闲宝地”,2.4公里的溪边慢行道旁,香樟遮出凉荫,竹林、红花楹、蓝花楹、勒杜鹃凑出满眼生机。市民陈姨笑着说:“以前哪敢想河边这么美?现在每天来散步,心情都好!”……
这生动的一幕幕,正是中山全域“水改”攻坚结出的硕果。近年来,中山以“五大直面”姿态全面推进治水工作,一场深刻的水环境变革就此展开:城镇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河涌,全市106条主干河涌基本消除劣V类;水污染治理核心工程基本完成,央督以来新建管网6909公里,新建、扩建17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从央督时123.5万吨/日提升到225.5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央督时的25%提升到99.1%;14.2万亩养殖池塘完成尾水排水治理改造。
如今,一条条曾经的黑臭河涌,已蜕变为“生态河”“经济河”“打卡地”,沿河宜居宜业、亲水乐水的城乡新风貌逐步显现。这不仅彻底扭转了过去被动的治水局面,更让市民重拾对水环境的信心。乘势而上,中山正开启美丽河湖建设新征程,以“水改”赋能“百千万工程”,加快绘就美丽岭南水乡新图景。

直面治水之难,用机制创新打破治理僵局
中山的水污染之困,表象在河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机制。过去,“九龙治水”的困局严重制约了治理效果。要破局,必先重构治理体系。
为此,中山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将治水定为“一把手工程”,高规格组建水污染治理工作指挥部,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任双总指挥,下设实体化运作的治水办,推行“一张图规划、一张网建设、一个团队管理”的统筹模式。
市领导下镇街调研“逢水必看、遇水必问”,四套班子成员分流域、分片区挂点包干河涌,现场办公打通堵点。与此同时,以河长为中枢的网格化责任体系同步织密,18份市级总河长令、河长令层层压实责任,市、镇、村三级联动的治水管网全面铺开,让每一段河涌都有了专属负责人。
机制理顺后,资金监管的“漏洞”也亟待堵住。针对群众反映的治水资金投入大、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中山果断按下“整改键”,叫停已招标施工项目,将完工后审计的做法改为提前全面审计,从源头堵住管理漏洞;集中整治工程单价虚高、围标串标、违规转包等乱象,清退不合格劳务分包单位;更建立了“定性、定量、定价”协调机制,精准破解非标工程计量计价争议,确保每一笔治水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机制是骨架,队伍是血肉。中山把治水战场当作练兵场,分批选派约400名年轻干部奔赴镇街治水一线历练,由经验丰富的副处级干部或四级调研员担任组长,全脱产投身治水工作。临时党支部、党员先锋队在一线挂牌,治水专题培训提升实战能力,干部考核中增设治水量化指标,市委组织部联合市纪委监委开展专项考察,“一镇一表”台账实时跟踪……一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治水铁军”,成为攻克污染难题的中坚力量。

直面工作之广,以“六污同治”实现系统治理
在坦洲镇,一处治水施工现场曾遇到难题——施工方面对坚硬沉积岩束手无策,建议变更施工方案。放在过去,这类涉及多部门协调的问题往往要拖上几周,但在新的治水体系下,治水办技术组迅速牵头组织各方专业人员会商,很快找到既科学又经济的解决方案。这背后,正是中山“六污同治”系统性治理思路的生动实践。
过去,中山治水常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割裂困境,城镇与农村、厂企与小区的污染治理各自为战。如今,中山打破了这种局限,深入摸排城镇、农村、小区、厂企、城市面源、农业面源等六大污染源,建立健全全链条治水管水机制。“六污同治工程版图像毛细血管的分布图,更像一场发生在水岸上的集成式改革。”中山市治水办技术组组长梁剑喜的评价,道出了这一思路的核心价值。
系统性治理的成效,首先体现在污水收集率的跃升上。由市属国有企业以特许经营模式承接城区及相邻镇街排水厂网一体化运营项目,实现城区排水厂网一体化管理。非中心城区镇街则以行政辖区为单元,实现未达标、农污、存量排水设备的全覆盖运维管养,城乡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同步提升。
河湖水塘清淤也跑出了“中山速度”。作为全省率先启动冬修水利和水塘河道清淤的城市,中山严守安全、环保、廉政底线,推行淤泥就近化、资源化、生态化利用。2023年10月以来,累计清淤991万立方米,总量居全省前列。“清淤净水、淤泥肥草、用草养鱼”的“新桑基鱼塘”模式,更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一批示范片区陆续建成。
海绵城市建设则为治水添上了“生态底色”。在南朗街道华照村,一个通过清淤改造而成的10公顷生态补水湿地,既是村民家门口的生态公园,也是横门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净化湿地。“没想到家门口就有湿地公园,以前都是黄泥路,现在天天都去散步。”年近60岁的村民杨姨感慨道。
据悉,近年来,中山市积极借鉴杭州经验,利用河涌疏浚淤泥修建生态湿地与河岸绿地,打造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补水湿地,实现尾水回用、雨水调蓄、污涝同治。当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治水全流程,不仅缓解了城市内涝、削减面源污染,更让滨水慢行系统贯通全城,实现“水岸绿美”的民生期盼,中山海绵城市示范建设也已连续两年获评A级。

直面任务之重,靠大兵团作战攻坚千河万涌
当机制壁垒破除、系统思路落地,中山面临的新挑战随之而来:全市1041条河涌,每条都有不同的污染成因、治理需求,如何高效推进全域治理?答案是:打破镇街行政区划局限,以“大兵团作战”攻坚千河万涌。
中山将全市河涌按流域划分为16个项目,实施“一流域一策”“一河一策”,全面推动管网畅通、河清岸通、水系联通,日均投入一线人员近万人。与此同时,迅速建立“质量优先、安全第一、大兵团作战”的项目管理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集体约谈施工单位负责人,建立“重奖重罚”机制,激励质量优、进度快的单位,约束质量差、进度慢的单位。
“速度”之外,“质量”更是底线。中山统筹市人大、市政协、治水办、专家组等力量,用三个月时间深入摸清全市1041条河涌污染底数。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追溯机制,组织专家论证管材选型、施工方案等,压实镇街监督责任,对已完工工程全面检验、跟踪问效,对在建工程动态掌握进度、全覆盖监管。组织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督查,发动群众监督,确保监管到位。
安全与廉洁,同样是“大兵团作战”的重要保障。在安全方面,中山完善安全施工作业措施,紧盯密闭作业空间等风险点,强化汛期安全生产管理,排查雨污管道封堵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实现安全隐患闭环管理,守牢安全底线。在廉洁方面,市委主要领导带头在全市大会上公开承诺自己和市领导决不在工程招投标中打招呼、搞特殊,决不允许任何人打着领导的名义要工程、要便利,层层压实廉洁治水责任。同时,推动审计、巡察常态化制度化,严把设计关、工程单价关、材料质量价格关,管好用好每一分“治水钱”。

直面监督之难,让全民参与确保阳光治水
“合格!”在南朗街道翠亨村,村民代表黄友明曾三次举起手中的验收牌,对农村生活污水支管到户工程的施工进行验收。这是中山“四方举牌验收”模式的日常场景——验收现场必须有监理、代建、施工、村委代表四方在场,且其中一方必须是村民代表,只有村民对工程质量满意,工程才能通过验收。
村民之外,基层网格员也成了监督“前哨”。石岐街道的网格员冯纪程每天巡查时,除了常规工作,还要格外关注河涌水质变化和排污情况。不久前,他发现一家自助洗车场的排水管网未正确接驳污水管,通过“广东智慧河长”平台上报后,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以前是‘治水的人在忙,群众在看’,现在大家都是治水的一份子。”冯纪程说。
智慧治水平台的建成,则为全民治水提供了技术支撑。打开“中山市智慧排水平台”App,排水公司的管网运营部干部伍世松能按图索骥找到埋在城区地下长度超2600公里的管网路径,并排查管网的渗水点和错混接情况。这一平台织密了覆盖全流域“治、调、防、救”的智慧水网,实现了污染排放、管网运行、污水处理、防洪排涝的全链条智能化监测,发现问题可实时派单、限期响应,让监督更高效、更精准。
如今,中山已构建起“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全方位治水监督体系,群众的满意度成为检验治水成效的“金标准”。随着监督体系的完善,也有越来越多的市民从过去的“批评者”,变成了今天的“建言者”“参与者”和“守护者”。

直面长远之效,从水污染治理迈向美丽河湖建设
夜幕降临,岐江河一河两岸灯火璀璨。今年国庆假期,这里吸引了十万游客,带动周边文旅收入破亿。昔日的“臭水沟”,已蝶变为城市的“金腰带”。
在板芙镇里溪村,村民黎雪娇指着清澈的月角涌说:“很难想象,之前这里的河水都和写字用的墨汁一样。治理后不一样了,水里有鱼在游,村里环境变美了,来参观的游客也多了起来。”
水环境的改善,正持续释放民生与经济的双重效益。里溪村村民蔡芝盈对此感触颇深:“水清了,亲子露营带火了村里的文旅产业。”数辆旅游大巴驶入村内,夜间露营、围炉煮茶的人络绎不绝。
曾经因环境不佳而离开的村民,也开始回归故里。神湾镇外沙村党委副书记何文俊表示:“以前河涌环境不好的时候,很多村民都会离开外沙村,去石岐、三乡买房。现在河涌变清了,越来越多走出去的村民尤其是年轻人选择回到这里居住,翻新祖屋、盖新房子。”
治水成效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近两年,中山累计招商引资额超2500亿元,工业投资增速持续保持珠三角前列,2024年总量较2021年翻番。
从“掩鼻而过”到“亲水而居”,中山的水改故事印证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价值。如今的中山,正从水污染治理向美丽河湖建设迈进。全市上下将全面实施污水管网提质增效、河涌清淤、暗涵整治、“厂网一体”、养殖池塘尾水治理、岸线整治与生态修复、河涌绿化美化、水系连通和活水循环、人工湿地净化、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及再生利用等“十大工程”,力争2025年建设100条(段)以上美丽河湖,2027年初步形成“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体系。
未来,中山将以河湖水环境优美、水生态良好、水资源有效保障为目标,串联美丽经济与美好生活,全力建设“百千万工程”示范下的美丽岭南水乡。
统筹 吴森林 隋胜伟
编辑 张倩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林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