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游客在欣赏园区美景的同时还能学习这手艺背后的文化故事,我也觉得无比满足。”3月4日,在位于国家4A级景区中山詹园的布艺工作坊,手工研学游老师郑绮筠一边制作缩简版的汉服手工,一边说道,教游客手工制作的过程也加深了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坚定了她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
从小与布结缘,通过手工传递温度
生于1993年的郑绮筠是本地人,从小就与“布”结缘。父母从事布业生意,让年幼的郑绮筠在耳濡目染中对布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做一些布艺手工。”2016年大学毕业后,她入职广州一家公司,以手工老师与心理辅导员的身份通过教授简单的布艺手工来帮助遇到心理问题的孩子调整心态。
郑绮筠将上百种手工教程简化成能让孩子简单上手的方式,像是做纸花、钉子画、缝纫和扎染等,让孩子在动手制作中收获快乐和温暖。5岁大的小浩是令她印象深刻的一个男孩,小浩刚来时表现出狂躁倾向,易怒、不愿与人亲近,郑绮筠一次次耐心的等候与接纳最后打动了小浩,小浩从考验耐心的手工制作中逐渐学会控制情绪。两年多的手工陪伴,小浩不但改善了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升入小学后学习成绩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回忆起这些,郑绮筠的脸上带着柔柔的笑意:“很感动,同时也很有成就感。”她坦言,一开始自己没有经验时常常碰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摸索,她逐渐能独当一面,通过语言技巧和手工制作让孩子对她放下戒心,赢取信赖,最后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将布艺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在广州度过了充实的4年时光,去年年底,郑绮筠回到中山来到詹园,便被这个古色古香、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地方所吸引。在这里,她将自己的布艺手艺与传统文化进行了恰到好处的结合,在布艺课中融入传统元素,给游客展示华夏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独特魅力。
对她而言,传统文化是一份来自古代对现代的启示。郑绮筠说:“这里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知道以前祖先经历过的事情,让我们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我们的家族、了解我们的文化。好像现在流行一个说法一个人现在的所作所为跟原生家庭有关,当我们把以前的事情都了解了,就可以更好地做自己。而且我认为现代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各种礼仪也都要像古人多学习,将好的方面传承下来。”
缩简版汉服的制作是郑绮筠从事布艺手工的一个方向。选一块布料,裁下纸板,将准备好的布料进行粘贴修剪,用胶水细心包边定型,最后用丝带点缀上袖口、领子、腰带和裙裾,一件小而精细的一体式缩简版汉服便跃然于版面上。郑绮筠一边制作,一边向我们介绍汉服的结构与其中的讲究,细致入微,娓娓道来。娇小秀气的她做起汉服布艺画时神情专注,即使步骤已烂熟于心也不曾草草了事,指尖轻柔的动作如同平时对待课堂上的孩子们一样满怀耐心。在她看来,汉服的不断变化像是历史的缩影。
郑绮筠说:“领口这个交叉的位置叫交领,交领穿着的时候一般有个讲究:我们平时穿或是办喜事时交叠的方法是从左肩到右,叫做右衽;如果办丧事的话是反过来的,叫做左祍。袖子呢,汉服一开始是这种琵琶袖,当时是文人当道的朝代,汉服的琵琶袖展示的是文人的庄重和潇洒。这个是腰带,下方是裙裾……汉代之后不同的朝代汉族文化的服装统称也叫汉服,但是不同的朝代下,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变化也造成了汉服在造型和细节上的变动。”
郑绮筠表示,“接下来我想以布艺为中心,开发出更多与传统文化和汉字相关的手工课程。这段时间我也在做整理,我也做了很多相关的创新的课程提交上去,让研学手工课程更加丰富。”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统筹/ 记者 张倩
◆文+/记者 张倩 实习生 李思蓓
◆图+3、视频摄制/冯明旻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张鹏
◆三审: 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