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沃土,生发美与艺术之芽:第二届“再·乡村”儿童艺术双年展正在展出
走进中山旗迹美术中心,记者被满是质朴劲儿的稚气击中。展厅里,你能看到材料的拼贴、色彩的涂抹、物件的堆叠,全部遵循一种名为“自然”的无规则的秩序;你能看到粗糙得可爱的泥塑、难掩童趣的笔触、还有胡乱涂着“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粉笔画板……在静谧的桂南村,我们看见,美与艺术的种子正在欢腾地吐芽。
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2月1日,第二届“再·乡村”儿童艺术双年展在中山市五桂山桂南村展出。漫步在展厅,悠游在校园,穿梭在街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场关于童真、艺术与美的探索旅程。
和孩子一起做大地上的歌者
毕加索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
漫步在兼具生活气息与设计感的布展空间里,记者似乎忘了时间的存在,看着每一件都独一无二的作品,头脑里蔓生的,是“灿烂”“天性”“鲜活”等一系列词语。通过与“再·乡村”儿童艺术双年展联合策展人、组委会秘书长张耀仁先生的谈话,记者更深入地认识了这场与乡村共舞,与孩童同歌的艺术行动。
这是“再·乡村”儿童艺术双年展开办的第二届,展出了来自全国13个省(直辖市)126所学校、213位老师、7792名学生的25322件作品,而这些作品,“清一色”是学生们在日常美术课堂上的作业。张耀仁说,艺术是纯粹的表达,之所以选择孩子们的美术课堂作业,正是为了摒除作品化成果中的目的性和刻意感。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我们很难深入到乡村,但是通过孩子的作品,比方说他的铅笔画,通过这种稚气的形式,我们可以看到某个省某个县某个村的孩子,他的生活基本上的一个情况。”张耀仁说,正是因为源自生活和日常,这一艺术行动沁润着鲜活生动的大地与孩童的气味。事实如此,孩子们的参展作品,不经包装和雕饰,甚至显得朴素、笨拙、天马行空,却如同一次精神的小憩,在惘然于成长、城市与现代性时勾起对返璞归真的片刻渴望。
材料与方法的转化、在地资源的挖掘与传承,是这个展览的核心思想。“我们有一个这样的理念:有啥吃啥,资源就在旁边,你有石头就用石头,你有树枝就用树枝,这样就破了一个千篇一律的框框。”张耀仁介绍道。打开思维壁垒,玉米叶、树皮、干草都能是创作材料,不论铅笔、彩笔、圆珠笔都能绘出珍贵童气,索性带着孩子们“玩”,催生他们无尽的想象、可能性和创造力。“我们希望放飞儿童的想法,不要示范给孩子,更不要限制他。”张耀仁谈道。正因如此,人们在展览中感受到的,是童真不泯,天地宽广。
为乡村打开一道小小的门缝
展览的主题“再·乡村”体现了一种“回望”。在张耀仁看来,乡村承载着中国的美、中国的诗、中国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根基所在,沁润一代代中国人的童年。而乡村的凋敝,带来的是童年的消失、传统文化的流逝,以及美和教育的扭曲。张耀仁解释道,我们从乡村的野田阡陌走到城市的鳞次栉比,步伐已太过匆忙,何不停驻,回头看看来时的地方?
“艺术与乡建的关系其实非常紧密,乡建的核心之一是文化的建设。有艺术的东西进入乡村,可能就会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城市的人进入乡村,体验乡村。这样对乡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振兴也能起到比较好的引流作用。”在张耀仁看来,“再·乡村”亦是一种重新发现。村民与游客跟随导览地图的指引,行走在布满整个乡村的“生活展厅”,在校园、农场、肠粉店、咖啡馆、公园亭子里,发现与质朴童气共振的乡村的生命力——艺术原来可以如此贴近生活的本来面貌,乡土气息原来也可以是一种别致的态度。
张耀仁说:“我想开一道小小的门缝,让大家看到,乡建不仅仅要有建筑外观、道路方面的美化,还要有可以像溪水一样渗透的东西,比方说艺术,比方说读书会、诗歌会、音乐节,我觉得这些是乡建中润物细无声的东西。”“再·乡村”儿童艺术双年展,正是这样一次丰盈乡村文化内涵、唤醒乡村在地活性的实践。艺术与美的感召,不仅为桂南村带来了“流量”,更为这座村庄的文化基底注入了源源活力。
2023年,“再·乡村”团队以纯公益的形式,发起了乡村美术老师千人种子培训计划,招募全国各地的乡村教师,帮助他们树立美育教学方法论。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进行到第9期,培训了近500名乡村教师,他们来自粤贵赣、云贵川、豫鲁皖、天山长白山……除西藏外,基本覆盖了整个中国。这次“再·乡村”儿童艺术双年展中展出的25322件作品,绝大多数就来自千人种子计划所培养的教师的课堂。可见,小小的展览背后,布满了文化与教育振兴大故事的轻盈笔触,这些笔触,勾勒出了乡村美好的明天。
结束了与张耀仁先生的谈话,记者到桂南学校美术工作室里参观了更多作品;到肠粉店去听老板聊“孩子们是未来的大艺术家”;到公园里静静看一位大叔在挂满画作的凉亭里小憩;到咖啡店点上一杯冰茶,坐在用美术作业装饰的吧台上,吹带有阳光气味的、最自由的风……不禁想发出邀约:既然艺术的门缝已然打开,热爱美、童真和大地的你,可有兴趣来桂南村头走一走?
【出品】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
【统筹】谢琼
【编导】罗杨鸿 见习生 方馨娉
【摄制】罗杨鸿 见习生 方馨娉 实习生 张梓汛
【出镜】罗杨鸿
【设计】陈思理
编辑 甘颖 二审 廖薇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