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布江达县城出发,沿着318国道开车20公里,就来到一个坐落在山坡上的乡村——江达乡皮康村。
这是一个只有57户、239人的小村庄,村尾有个小院,上面挂着“农村幸福院”的牌子。这是工布江达县今年新建的4家幸福院之一。
工布江达农村幸福院是工布江达民政部门打造的新型养老场所,是将闲置村屋打造为乡村茶馆,为6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半价或免费餐饮服务的乡村特色养老场所,同时组织党员、志愿者、村医等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切实为工布江达县特殊困难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提供一个家门口的照料空间。
村集体办茶馆为老人提供半价餐食
重阳节前一日,10月28日下午3点,皮康村幸福院的茶馆内,20张藏式长凳已坐满大半,大多是老人,也有一些带着孩子的妇女。每张桌上都放着一个保温壶,里面是当地村民喜爱的藏式甜茶。
幸福院今年9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村党支部书记达娃介绍,皮康村的幸福院项目,争取到了工布江达县民政部门提供的资金48万,负责幸福院的装修、设备、卫生间、厨房设备改造等,还争取到乡政府资金14万元新建了一个茶馆,村集体再出资五六万,给茶馆添置了10套桌椅。
茶馆对所有人开放,一壶2磅的甜茶10元,最贵的牛肉饺17元,藏面10元,而对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统统半价。最贵的饺子只收8元,78岁老人朗旦说:“每天来这里点壶茶,和老友分着喝,再点份炒面,就可以待一下午,总花费不超过10元钱。”
88岁的藏族奶奶益西拉姆是当天茶馆年纪最大的一位老人,她每天中午会从家走来茶馆,约两三百米远,点份餐、一壶茶。这样的生活是年轻时的她完全不能想象的。
她二十多岁时还在当农奴,“当时给地主家做工,供人差役,没有自由,去拉萨都是靠走路,马脖子上的铃铛坏了,也会怪在我们头上。”谈起这些,益西拉姆的眼泪就掉了下来。为了躲避债务和各种赋税,她随着家人四处奔波。西藏和平解放后,她分到了牛、马还有土地。如今她有7个子女,现在和其中一个儿子生活在一起,家里有楼房、土地、十来头牦牛,还有双开门冰箱。“现在吃得饱、穿得暖,生活真的很好。”益西拉姆很感恩现在的生活。
除了半价餐食外,皮康村“幸福院”还提供日常照料、康复护理等,并组织生日会、茶话会等活动,同时还对接县市卫生诊所提供送诊、体检和健康讲座服务。
二楼还有图书室、按摩椅,并预留了两间卧室,“到了挖虫草季的时候,可以帮村民照料行动不便、留守村里的老人。”村党支部书记达娃介绍。
互助“幸福院”促就业增收入
皮康村农村幸福院的具体运营由村集体负责,茶馆的服务人员也是由村民担任。比如皮康村就出台了村茶馆的具体运营方案,把愿意参与茶馆运营的村民分组,每十天由三户家庭来运营,一方面是负责茶馆的日常运营,包括各项采购,提供本地特色餐食,如甜茶、酥油茶、花茶等,以及传统藏式简餐,如藏面、牛肉汤、咖喱饭、糌粑等。
另一方面还兼具养老服务性质,包括为村里30多名60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半价优惠餐食以及其他养老服务等。
经过一个多月的运营,具有互助养老性质的村茶馆实现了盈利,一个月的营收大概2万多元,其中给村集体提留600元用做发展资金,6000元补贴到给老人的餐费,剩下约13500元的纯利润,平均参与运营的一户村民可以分到1500元。”村党支部书记达娃介绍。
当天在茶馆服务的拉姆白珍觉得这份工作很不错,“在家门口就业,能照顾家庭,还有份不错的收入,还能参与村里的养老事业。”
达娃介绍,他们村属于半牧半农地区,种粮食和养牦牛主要满足日常口粮、奶制品和肉制品所需,收入多来自挖虫草和松茸,人均年收入约2万元。这种依托乡村茶馆提供养老服务的做法,不仅实现村集体收入和群众就业双盈利,还能促使全村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营造尊老、敬老、爱好的乡村风气,村里特别支持这项工作开展。
工布江达县“幸福院”模式获全自治区推广
工布江达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工布江达县总人口约33000人,60岁以上老人为3659人。近年来工布江达县一直探索以“政府主导、村居主体、社会参与”的模式建设农村幸福院,目前已投资580万元建成幸福院15家,其中有4家幸福院的筹建,还得到了中山市慈善总会的资金支持。
2023年,太昭村幸福院还获评自治区三星级农村幸福院,工布江达县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今年又投资154万元,新建了4家幸福院。工布江达县“幸福院”的养老模式还获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发文肯定并向全区推广。
“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幸福院的运营模式,幸福院建好后,关键还要看村集体的运营能力、服务能力,以及能否坚持养老服务,并通过运营来反哺养老事业。”工布江达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们还要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比如提供助餐、助浴、助洁服务,并将服务延伸到不便出门的独居老人,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把更多医疗服务送到老人身边,让老人愿意来、经常来,把农村幸福院当成他们的第二个家。”
据介绍,工布江达县民政部门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推动幸福院走进更多有养老需求的村庄,并不断吸引更多村民、志愿者、专业机构等加入养老服务队伍,同时争取多方资金,加大对乡村茶馆的运营支持力度。
ps:欢迎中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一起加入到对工布江达乡村幸福院的支持工作中来,如给予资金、养老设备等支持。可加微信18676108815。
【采写】中山日报记者 李玮玮
【图片】中山日报记者 李玮玮 工布江达融媒中心记者 索朗俊旦 尼玛央拉
部分图片由皮康村提供
编辑 李玮玮 二审 唐益 三审 岳才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