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接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中山实践的新华章丨理论周刊·论丛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匡婕 发布:2025-10-27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十五五”时期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其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格外凸显,全会因此强调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其所蕴含的“乘势而上、接续推进”的战略意涵充分彰显了当前阶段的核心任务与人民应有的精神状态。“乘势”,即洞察并抓住历史机遇,利用已积累的雄厚基础和形成的有利态势;“接续”,则是保持战略定力,一棒接着一棒跑,确保现代化事业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这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要求,更是对每一个区域、每一座城市发展的时代召唤。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四小虎”之一的中山市,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缩影。站在深中通道开通第二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历史节点上,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将全会公报的宏大叙事投射到中山市的地理空间与发展实践中,其“乘势”和“接续”的路径显得更为清晰而具体。中山的“势”,是深中通道带来的“硬联通”与大湾区制度创新的“软联通”所形成的战略叠加之势;中山的“续”,是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的历史底蕴与制造业根基的产业传承。中山应把握机遇,以“乘势”的敏锐与“接续”的坚韧,为“十五五”这一宏大叙事提供鲜活的微观样本。

一、“乘势”:以深中通道为支点,撬动湾区西岸崛起格局

“势”是机遇,是外部条件的根本性改变。深中通道的建成,将从根本上重塑中山的区位价值,使其从珠江西岸的“末梢”转变为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枢纽”。如何“乘”此大势,考验着中山的治理智慧。

首先,产业的“乘势”,即实现从“中山制造”到“中山智造”与“中山服务”的战略耦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强调的高质量发展,在中山的具体语境下,就是不能再依赖传统制造业的路径依赖。“乘势而上”,意味着主动承接深圳等东岸核心城市的创新要素外溢。这并非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深度的产业协同。中山应利用其土地空间成本优势和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打造深圳创新成果的“转化基地”和“制造腹地”。例如,聚焦生物医药、光电信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与深圳形成“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跨区域合作模式。这要求中山的治理体系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建立与深圳对标的高标准市场准入体系,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供精准的产业扶持政策,从而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这正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诠释。

其次,城市的“乘势”,即实现从“宜居城市”到“宜创、宜业、宜游、宜学”的综合性功能跃升。通道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对城市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山不能仅仅满足于“伟人故里”的文旅名片,更要打造一个能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的现代化都市。这需要在城市治理上持续下功夫:一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引入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二是继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翠亨新区、火炬高新区等重大平台为牵引,推动产城融合,打造高品质的创新社区;三是坚持不断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将香山古城与现代化滨水城市风貌相结合,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品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正呼应着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征。

二、“接续”:以改革创新为根脉,激发内生动力与历史主动精神

“续”是传承,是内在动力的持续迸发。中山的“接续”,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的决心,对“敢为天下先”精神的弘扬与升华。

首先,产业的“接续”,即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二次创业”。服装、家电、家具、灯饰等是中山的传统支柱产业,是其“接续”发展的家底。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成本上升的压力,出路在于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品牌化转型。这不仅需要政府有为作用的发挥,而且更需要市场有效潜能的激活。政府可以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企业“上云用数赋能”,设立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以支持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生产线,引导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变以提升产品附加值。这种“老树发新芽”的过程,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其次,制度的“接续”,即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中山曾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拥有深厚的改革基因。“十五五”时期,中山更需高度重视和领悟全会强调的“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核心要义,以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这包括深化“一网通办”“秒批”等政务服务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立亲清统一的政商关系,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探索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为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留足空间,等等。一个高效、透明、可预期的治理环境,是中山能够“接续”吸引投资、汇聚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对四中全会公报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神的最好落实。

其三,文化的“接续”,即弘扬“敢为天下先”精神,凝聚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认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山最独特的文化财富,便是孙中山先生留下的精神遗产。这种精神在今天具体化为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更需要从城市文化根脉中汲取力量,将“敢为天下先”内化为全体市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社会共识和精神动力。这正是“文化自信”在地方层面的具体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并非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一个在国家战略指引下,由无数个像中山这样的城市,根据自身禀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动态过程。它要求我们既要抬头看路,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握历史大势;又要低头拉车,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中山市以深中通道为契机,“乘势”主动融入大湾区发展格局,以改革创新精神,“接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营商环境优化。二者辩证统一,定能在“十五五”期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中山实践的新华章。

(作者系中山开放大学讲师)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第33届古镇灯博会收官,近16万人次观展
原创 35394人浏览   2025-10-25
原创 28361人浏览   2025-10-25
12306购票有新变化!
非原创 28271人浏览   2025-10-25
吉林延边州珲春市发生5.5级地震
非原创 24532人浏览   202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