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书院大讲堂 | 从泗水亭长到汉家天下:楚汉之争里的制胜法则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谭桂华 发布:2025-10-21

公元前207年,咸阳城头的烽火熄灭,秦二世而亡。面对权力真空,一边是出身泗水亭长的刘邦,以“约法三章”收拢关中民心,悄然积蓄问鼎之力;另一边是身家显赫的项羽,率楚军横扫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一场决定华夏命运走向的较量,就此拉开序幕。

10月19日,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伟做客香山书院,为市民读者带来历史讲座《楚与汉的道路之争》。讲座通过挖掘历史细节、总结历史规律,既让现场观众重温那段传奇历史,也让人深刻理解楚汉风云背后的道路之争。时隔两千多年再回首,我们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历史从未曾远去,而是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每个人。

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伟市民读者带来历史讲座《楚与汉的道路之争》。彭磊铿 摄

乱世:双雄并起

周朝建立后,推行封建制,将中原大地及周边区域划分为上百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名义上尊崇周王室为天下共主,实则拥有高度自治权,各自为政。随着周王室日渐衰弱,其对诸侯的掌控力逐渐丧失,整个社会陷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然而,这个曾经横扫六合的强大王朝,因暴政等诸多因素,仅存在15年便分崩离析。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打响了反秦起义的第一枪。尽管这支起义军很快被镇压,但反秦的浪潮席卷全国。此时,两支核心力量逐渐崛起,即贵族项羽和草根刘邦,他们在反秦战争中各有功劳。

各路诸侯曾约定“先入关者称王”,关中地区作为秦朝的政治、经济核心,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项羽在与秦军主力的鏖战中牵制了大量兵力,刘邦则趁机从南路进军,几乎未遇强烈抵抗便顺利攻入秦朝都城咸阳。项羽闻之大怒,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随之上演,刘邦凭借隐忍与谋略侥幸脱险。后来,项羽违背诺言,将刘邦分封至偏远的巴蜀、汉中地区,封为汉王,自己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试图恢复周朝的封建制。

此后,刘邦以巴蜀为基地,休养生息、积蓄力量,逐步蚕食关中地区,与项羽展开了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双方历经无数大小战役,刘邦多次遭遇惨败,却始终屡败屡战。最终,他在垓下之战中彻底击败项羽,项羽乌江自刎,楚汉之争落下帷幕。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王朝。

较量:草根翻盘

刘邦出身底层平民,早年被视为游手好闲之辈,却善于把握机会、倾听他人意见。围绕在他身边的核心成员多为底层出身,却个个身怀绝技。

萧何是刘邦的同乡,文书能力出众,在秦朝时担任沛县小吏。刘邦攻入咸阳后,其他将领都忙着搜刮金银财宝,萧何却独具慧眼,收集了秦王朝的户籍、地图、律令等重要档案材料,为刘邦建立帝业奠定了基础。此外,在刘邦与项羽交战期间,萧何稳固后方,有条不紊地征集兵员、转运粮草,为前线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曹参同样是沛县人,跟随刘邦起兵后,冲锋陷阵、战功赫赫,身上伤痕多达七十余处;陈平出身贫寒却酷爱读书,凭借出众的谋略为刘邦出谋划策、屡建奇功;韩信出身布衣、家境贫寒,曾寄人篱下、受胯下之辱,投奔刘邦后,率军创下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等经典战绩;屠狗为业的樊哙忠心耿耿,在鸿门宴上挺身而出保护刘邦脱险,后续也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刘伟。彭磊铿 摄

刘伟认为,这些草根英雄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得益于刘邦集团承袭的秦国军功爵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军功爵制,将爵位晋升与军功直接挂钩,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就能获得爵位、土地和财富。这种制度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激发了士兵的战斗力。刘邦集团沿用这一制度,以战功论赏,让有能力者凭借自身功绩获得晋升,极大地调动了团队积极性。此外,刘邦善于识人用人,他曾坦言,自己在谋略上不及张良,在后勤治理上不及萧何,在军事指挥上不及韩信,但能将这三位人杰招致麾下、充分发挥其才能,这正是他战胜项羽的关键。

与刘邦不同,项羽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祖父项燕是楚国著名将领,项氏家族世代在楚国担任将领并拥有封地。显赫的出身造就了项羽高傲的性格,也限制了他的视野与格局。推翻秦王朝后,他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反而选择恢复周朝的封建制,导各诸侯再次陷入割据状态,为后来的战乱埋下隐患。

项羽的性格缺陷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他勇猛过人、力能扛鼎,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却刚愎自用、忌贤妒能。对于有才能的人,他要么轻视排挤,要么猜忌提防,不愿给予充分的信任与重用。韩信早年投奔项羽时,多次献策均未被采纳,最终转投刘邦;即便是对他忠心耿耿、足智多谋的谋士范增,也因项羽听信谗言而遭猜忌,最终愤而离去。

最终,在楚汉之争中,项羽众叛亲离、孤立无援,于垓下之战兵败自刎,一代霸王就此落幕。

回响:决定华夏走向

刘伟在讲座中强调,楚汉之争并非简单的权力争夺,其本质是两种政治道路的抉择,这场抉择深刻影响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走向。刘邦建立汉朝后,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调整与完善。这种以功绩为核心的晋升体系,打破了贵族血缘对权力的垄断,使官职向平民开放。在这种制度下,有才能的人无论出身如何,都有可能通过自身努力和功绩获得晋升,进入统治阶层。

现场听众。彭磊铿 摄

这套制度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平民社会形态,让人们普遍有了“靠个人努力能够获得成功”的信念。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尽管选拔人才的方式不断演变,但以才能和功绩为核心的选拔理念始终延续,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激励着无数平民子弟通过学习和努力改变自身命运,也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保障了大一统国家的稳定运行。

此外,楚汉之争也巩固了中国的大一统传统。刘邦建立的汉王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此后,尽管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分裂时期,但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这种大一统的政治形态,使得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应对自然灾害、外敌入侵等重大挑战。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