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为何总爱“喝点啥”?丨我爱问AI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主持人:陈家浩 发布:2025-08-31

“点奶茶吗?”你或者身边的同事朋友,是否经常发出这样的邀约?近日,由《生命时报》发起的话题“带这些字眼的奶茶尽量别点”冲上微博热搜,截至8月28日下午4时,已有近8200万的阅读量。

以奶茶为代表的饮料是不少人不可或缺的“工作学习搭子”,不过,它们给健康带来的威胁也不容忽视。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依旧钟情于饮料?有没有可以健康畅饮的方式?今天,让我们一起聊一聊这个话题。

2025年8月31日《中山日报》04融媒版

◎问:为什么饮料会成为人们的“工作学习搭子”?

●答:饮料成为现代人工作和学习的“标配搭子”,是营养需求、心理慰藉与社交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营养功能:生理需求的即时满足

◆提神成分的科学支撑

咖啡因和牛磺酸是核心提神物质。咖啡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提升警觉性和专注力;牛磺酸缓解疲劳并增强耐力。例如,红牛每罐含375mg牛磺酸,成为加班族快速恢复体力的选择。

◆能量补充与代谢优化

糖分提供短期能量,而B族维生素促进能量代谢,帮助维持长时间脑力活动。部分饮品还添加电解质,预防脱水导致的注意力下降。

◆健康化改良降低负担

为迎合健康需求,市场推出“低糖奶茶”“植物基咖啡”等选项,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减少健康焦虑。

■心理慰藉:情绪价值的载体

◆多巴胺的即时奖励机制

糖分和咖啡因共同激活大脑奖赏回路,刺激多巴胺分泌,产生愉悦感。奶茶的甜味被年轻人称为“多巴胺快乐水”,在高压任务中提供短暂解脱。

◆“小确幸”的自我犒赏文化

一杯饮料成为工作间隙的“微型仪式”,如“奶茶自由”“咖啡续命”等网络梗,将饮品符号化为对抗压力的心理工具。

◆控制感的心理代偿

定制化选项(糖度、冰量、加料)让用户获得决策掌控感,抵消工作中的不确定性焦虑。例如选择“三分糖奶茶”既是健康管理,也是心理安慰。

■社交货币:关系构建的催化剂

共同点奶茶是同事破冰的捷径。同时,请奶茶是年轻人表达感谢的低成本方式(如请同事帮填表格、谢同学辅导功课),15-30元的价格成为高性价比“人情货币”。

值得注意的是,饮料还成为了圈层身份的表达工具。例如可口可乐推出带“I人/E人”“干饭人”标签的分享瓶,用年轻人熟悉的梗化解社交尴尬。联名款饮料吸引特定圈层,引发社交分享欲。

综上,饮料作为“工作学习搭子”的流行,本质是功能性、情绪性与社会性的融合:在生理层面,饮料的成分设计精准匹配提神、抗疲劳需求;在心理层面,饮料能提供高压环境中的即时愉悦与掌控感;在社交层面,饮料又成为了低成本社交的通用语言和圈层标签。

随着健康化(如中式养生水)、地域化(冻梨咖啡、折耳根奶茶)等创新趋势涌现,饮料作为“搭子”的角色将持续深化,成为现代人应对快节奏生活的多功能伴侣。

◎问:过多饮用饮料会损害健康,我们是否需要戒掉它?

●答:过度饮用饮料确实会带来多重健康风险(如肥胖、糖尿病、龋齿、营养失衡等),但无需极端戒断,关键在于科学控制。

◆减少而非戒断:完全戒除可能引发心理抗拒,建议逐步降低频率和量,例如从每日3杯减至每周1杯,用低糖或无糖版本过渡。

◆健康替代方案:用白水、淡茶(绿茶/花茶)、柠檬水、无糖草本茶等替代高糖饮料,既满足口感又避免健康隐患。养生茶饮(如杏梨润肺茶)还能兼顾季节调理需求。

◆社交场景灵活应对:聚餐时可选无糖饮品,或通过“先喝水再喝饮料”“控制糖度”(如三分糖)降低伤害。

饮料可作生活调剂,但不可替代水。通过“适量+健康替代+主动管理”,既能享受风味又规避风险。

◎问:哪些食物或者方式能平替饮料,成为更健康的“工作学习搭子”?

●答:以下从三方面推荐更健康的“搭子”选择。

■核心健康替代品:营养与功能兼顾

◆天然提神饮品

绿茶/花草茶:绿茶含茶多酚与适量咖啡因,提神不伤胃,冷泡热饮皆可;菊花茶、金银花茶清热解暑,适合夏季;南非国宝茶(Rooibos):不含咖啡因但富含抗氧化剂,助眠抗疲劳,适合晚间加班人群;姜汁矿泉水:生姜促进血液循环,搭配气泡水提升清爽感,替代功能饮料。

◆低糖能量补充

燕麦奶/杏仁露:植物蛋白提供饱腹感,无糖款可搭配黑咖啡自制低卡拿铁;椰子水:天然电解质水,运动后快速补水,热量仅为运动饮料1/3;坚果露(核桃/芝麻):不饱和脂肪酸滋养大脑,增强记忆力,优先选无添加糖版本。

◆情绪调节饮品

柠檬水/百香果水:维生素C缓解压力,酸甜口感刺激多巴胺分泌,替代高糖奶茶;玫瑰花茶/洋甘菊茶:芳香成分舒缓焦虑,改善工作烦躁情绪。

■进阶方案:低成本自制健康“搭子”

◆水果茶自由:柚子/草莓切片+薄荷叶+凉白开,冷藏4小时(比市售果茶糖分低50%);浆果奶昔(蓝莓+香蕉+无糖酸奶),碳水化合物含量仅为奶茶店1/2。

◆中式养生特调:绿豆汤补钾补水,中和空调房干燥;可用姜黄粉+燕麦奶+黑胡椒制作姜黄植物奶,抗炎提神;用雪梨+杏仁+百合煮水,缓解用嗓过度。

■场景化替代策略:无缝衔接工作社交

◆社交破冰场景:发起“健康茶饮品鉴会”,分享自制水果茶/花草茶,传递养生理念。会议饮品可用无糖饮料等替代碳酸饮料。

◆高压工作间隙:用南非茶+热牛奶调制黄金拿铁,避免咖啡因过量;手冲一杯桂花龙井,香气舒缓焦虑,过程本身即是冥想。

◆能量低谷期:下午3点犯困时,可以喝冰镇柠檬水+嚼新鲜薄荷叶,瞬间清醒。如要熬夜,可提前备好红豆薏米水(祛湿)或红枣枸杞茶(补气血)。

大家可以在工位常备养生茶包、冻干水果片,5秒搞定健康饮品,彻底告别对自动售货机依赖。

这些替代方案不仅规避了饮料的健康风险,更通过营养优化、仪式感升级和社交价值转化,让健康习惯自然融入工作学习节奏,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健康搭子”。

内容来源于DeepSeek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