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守住“最后一米”:一位社区工作者的抗疫15天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徐钧钻 王蔚然 黄启艳 发布:2025-08-07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8月4日清晨,南头大道车来车往。8时许,社区网格员李毅俊骑着电动车,来到距离城轨南头站不足500米的中山南头镇将军社区居委会,开始新一天的防疫工作。居委会门口20多名工作人员在台阶两边等待分配新一天的工作任务。

从7月20日南头镇将军社区发现首例基孔肯雅热病人算起,将军社区“围剿”基孔肯雅热疫情进入第15天。李毅俊与社区党委委员黄茂广碰头后,迅速领取物资、收拾工具。半个月来,他每天早出晚归,脚步匆匆。最近几天,社区布雷图指数(BI)逐日下降,他和同事们不敢有分毫松懈。记者当日跟着他走村入户,看着他熟练地穿梭在街巷,在多个工作点间无缝切换,体验到广大社区工作者守住“最后一米”的辛苦忙碌,从中窥见了中山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关键时刻快速响应、高效运转的强大效能。

 

“我们要跑得比病毒还快”

南头镇地处“中国家电黄金走廊”,是中山“北大门”,和佛山顺德一桥之隔,两地来往密切。镇内将军社区是人流量、出租屋数量及企业数量最为密集的社区之一,也是本轮中山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出现最早的社区。

8时30分,李毅俊从社区出发,换了一辆电瓶车熟练地穿街过巷,不到两分钟就来到了广珠西线桥下的一处闲置地。

“居民刚起床,没到入户时间。我先协助书记将这里的工作安排好。”李毅俊停下车,一边换水鞋一边说。在他前方,是一块30多亩的闲置地,坑坑洼洼的泥坑里因几轮暴雨留下了许多积水。将军社区党委书记潘东华和工作人员穿着水鞋、手持铁锹正在挖泥,他们要将积水尽快排掉,减少蚊虫孽生

李毅俊在闲置地上铺设抽水管线。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潘东华说,这块闲置地权属复杂,之前长满杂草,加之村民私垦种菜,杂物随意堆放,疾控专家建议社区将其铲平后持续优化卫生环境。在社区的努力下,村民的工作做通了,但几轮暴雨影响了工作进度,泥土太软,机器无法进入,只能先将积水抽干,暴晒几天后再做下一步工作。

李毅俊蹲下身子将电动抽水泵装备安置好,娴熟地铺线、接管,当天是他连续4天参与处理这块闲置地,都是利用入户的间隙过来的。由于工作节奏紧凑,有一天中午他蹲在闲置地边上,忍着污泥散发的臭味应付了午餐。前几天,社区使用三台手抬机动泵接力抽水,抽坏了马力最大的一个。分析研判后,社区安排李毅俊购置了一台小型电动水泵。新泵不仅节省了人力,还能24小时作业。

看着积水顺着水管流入下水道,李毅俊直起身子,擦了擦汗,此刻,蓝色的制服已经湿了大半。他说,一天至少要换三套衣服。

“走,我们入户去!”李毅俊咕咚咕咚喝下一整瓶水,启动了电瓶车。

今年31岁的李毅俊是土生土长的南头人,当过消防兵,退役后到将军社区工作5年了,日常在社区综治中心负责平安社区建设和其他工作。

时间回拨到7月20日,台风“韦帕”刚登陆,从防台风备勤岗刚下线的李毅俊回到家,吃饭时收到了通知——“8点社区集合!”通知连发三遍,这很不寻常。

当晚开会,李毅俊得知社区出现病例,开完会,他和社区工作人员迅速开展入户调查、登记造册,宣传防疫知识,持续到深夜12点半。

7月21日一早,李毅俊作为核心三区的网格员,与其他同事一道,负责合胜东路、东日街一带的上门消杀、健康检测、动员群众清除杂物、清积水、防蚊虫等工作,不到一天便挨家挨户扫了一遍。李毅俊打开他的手机记录给记者看:7月21日,他的运动轨迹显示步行13.61公里、爬楼213米。

跟着李毅俊入户,记者经常跟不上他的脚步。他笑着说:“我们要跑得比病毒还快。只有快速把一件工作做完,才能迅速开展下一个。”这样的工作节奏,李毅俊已经持续了15天。

攻坚社区防疫“最后一米”

9时26分,李毅俊到达东日街的一幢出租屋前。由公安、卫健、消杀人员等组成的“五人小组”已经准备就绪。“动作要再麻利一点,群众11点陆续下班,等群众在做饭时再消杀,就不好了。”他一边说一边敲开了一户出租屋的门。

住户是一位早期感染基孔肯雅热的患者,目前已痊愈上班,当天她的儿子独自在家。李毅俊问起他妈妈的情况,并提醒他要记得每天点蚊香。“没有蚊香记得跟我说。”李毅俊一边说着,一边观察屋内是否存在积水,确认消杀完毕后,他轻轻地关上了门。

随后,他走进合胜东路村民吴女士家里,因为邻居感染了基孔肯雅热,她家被划入疫情防控核心区。吴女士一早敞开门,等待消杀人员上门。李毅俊仔细察看屋内的情况,叮嘱消杀人员不要放过任何角落。随即,他拿起天井一个倒扣的水桶用力甩了甩,大声提醒:“阿姨,不要认为水桶倒扣了就行了,桶底和边缘也容易积水,孳生蚊虫。”吴女士笑着称赞“有经验”“够细心”。

街坊和李毅俊亲切地交谈。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将军社区的防疫形势非常复杂。社区拥有5.6万常住人口,其中户籍人口只有1.1万人。社区有超1600栋出租屋,1栋出租屋内最高峰时甚至有上百人。社区与顺德联动密切,工业园里许多企业老板是顺德人,60%以上企业与顺德有关联,日均超万人次流动。这给疫情防控带来不小的挑战。

李毅俊说,刚开始开展工作并不顺利,一是人口流动大,二是本地群众对疫情不了解、不重视,入户常常遇到吃闭门羹、不配合等情况。好在有5年社区工作经验,他拿出基孔肯雅热患者的科普视频帮街坊算健康账,特别强调可能影响孩子的健康和学习,这招还挺管用。李毅俊说:“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做群众工作就要将心比心,从他们角度想问题。”

随着市、镇支援力量的到来,将军社区防疫工作推动更加科学有效。

将军社区在前期划分6大片区、27个大网格的基础上,二次划定了250个“攻坚网格”,每个小网格细化到15至20栋房屋,实现防控“战术升级”。大网格由南头镇的中层干部牵头,小网格由一位南头镇的工作人员“下沉”,社区干部作为网格的联络员主要负责动员群众、教育群众,每个小网格还配备了公安、卫健、消杀人员、镇街力量和社区力量等,责任到人又相互补位。

数百名公安干警嵌入网格深入出租屋查积水;医疗力量现场手把手教居民找出“蚊子产房”;市镇协调人力和设备,协助社区连夜清理了长满杂草、积满水坑的闲置用地……市、镇、社区共同织密了一张严密的疫情防控网。不到10天,李毅俊负责的网格(核心三区)的布雷图指数(BI)已经下降为0,并持续多天保持着归零状态。他没有松懈下来,仍然保持每日入户三次的走访频率,余下的时间又支援到其他网格工作和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中。

快到12点,李毅俊完成了早上第一轮的网格入户工作,再次回到广珠西线桥下的闲置地。在他购置的小型电动水泵旁,由市政部门支援的一辆抽水车正在作业。“还是市政的抽水车给力!”李毅俊打量着轰隆作响的设备说。

做好社区的守护者

下午2时30分,南头镇下起了倾盆大雨。李毅俊依旧开着他的那辆旧电瓶车,穿街过巷,来到丰硕路附近,协助其他网格开展卫生不良闲置地的清理工作。

这块2000多平方米的闲置地上蕉树与菜地纵横交错,腐烂的围挡边,几位上年纪的村民正在收割前期种植的青菜。在蓝色小卡车轰鸣声中,李毅俊和数十名志愿者、工作人员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将发霉的树叶、竹竿还有破旧家具等搬上清运车,“一定要抢在雨势更大前,尽可能把这片区域清理干净了。”李毅俊说。

一整个下午,除去入户排查,李毅俊大部分时间都扎在这片泥泞中协助攻坚。滂沱大雨中,他的制服早已拧得出水。

李毅俊开着电瓶车在社区穿梭。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在合胜东路的小巷,李毅俊碰到了买菜回来的罗阿姨,她笑着跟他分享当天买的玉米很划算。李毅俊说,群众理解他们的工作,还经常给他们送来饮用水。罗阿姨说:“大家一起把社区卫生搞干净,心情也跟着舒了不少。”

周一是工作日,路上行人不多,李毅俊快步熟练地走进一户户人家,在他身后,几位老街坊围坐在便利店前谈笑风生,电视机里播放着港版的《天龙八部》。一家餐饮店里,店主正倚着桌子打盹。一切看起来就是平常生活的样子。

晚上8时30分,下过雨的路面,映照出万家灯火。李毅俊完成当天第三轮入户排查后,换上了便装,踏上了归程。

此时的他,神情多了几分轻松。“这块墙是我刷的。”他往巷子的一边指了指。这几年,他和社区60多名工作人员一道,参加“三清三拆三整治”、党建引领“百千万工程”百日攻坚行动、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等工作,参与和见证了脚下这片土地发生了点点滴滴的变化:一些破旧脏乱的村居亮堂了,将军商业中心升级了,长虹生活区旁的乱摆乱卖问题规范了,桥下的闲置空间打造成了中山首个高速桥底公园等。

回到家中,妻子正在辅导女儿做功课。李毅俊快速走进冲凉房,冲去满身的消杀药水味、汗味和一天的疲惫。李毅俊声音有些低沉:“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多亏妻子的付出。”

记者问他:“连续半个月的高强度工作,累不累?”

“不累。”他脱口而出。他还说,病例会清零,但社区工作还是会继续,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全力去做,做好将军社区群众的守护者。

夜越来越深,雨丝轻轻敲打着窗户。李毅俊要早点休息,第二天注定仍将是忙碌的一天。

 

策划:吴森林 李红

统筹:黄启艳

采写:记者 徐钧钻 王蔚然 黄启艳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