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浸着“准时达”,外卖骑手跑单的“热辣滚烫” | 高温下的奋斗者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见习记者 方馨娉 实习生 张诗悦 发布:2025-07-18

“您的骑手已接单”“您的骑手已取餐”“您的外卖已送达”……午后的中山,柏油路面蒸腾着肉眼可见的热浪。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下,“黄骑士”“红骑士”“蓝骑士”仍穿梭在城市各处,成为独特风景线。近日,“外卖大战”硝烟再起,订单量节节攀升,他们的身影愈发忙碌而密集。王君维和贺圣,是万千骑手中的两位,他们有着不同的过往,却在同一片热浪里,写下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

骑士节,站点准备的蛋糕和小零食。

不同起点,同一赛道

王君维来自四川,是一名工程造价专业24届大学毕业生,今年刚满20岁。7月17日下午3时,骄阳似火,户外温度直逼37摄氏度。这是王君维入职后的第一个“7·17骑手节”。在站点简单庆祝、休整后,他便马不停蹄,上线接单。在逢源商业街的骑手驿站见到王君维时,他刚戴上防护头盔,额间早已布满汗珠,不爱戴袖套的他,胳膊被太阳晒得色差明显。

外卖骑手王君维。

“骑手这份工作相对比较自由,多劳多得,只要肯干,收入就很可观。”经过半年的体验,这份原本打算用于“过渡”的工作,已经成了王君维的充满归属感的日常。王君维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份工作,我觉得它很适合我。”在他看来,骑手在他人眼里或许门槛低、没面子,却是十分历练人的职业,只要是自食其力,他就觉得自豪。

位于金龙横街的另一个站点,兼任站点管理职务的贺圣,正忙着调度下午茶时段激增的系统订单。3年前,面临“中年危机”,贺圣选择中途改道,成为一名外卖骑手。在此之前,他在佛山从事过物业,也曾创业做电商,还因项目失败背上了十几万的债务。

贺圣在送外卖。

“有人问我,你以前是自己干,做大老板,怎么一下子送外卖去了?”贺圣坦言,他的选择曾招致亲朋好友的不解。但在他看来,送外卖绝非“屈就”,这份职业需要每天在风吹雨打中奔波,直面形形色色的顾客需求,更要独立处理突发状况,这恰恰能锻炼协调、沟通能力,把这些本事练精了,照样能做出成绩。如今,贺圣已从基层骑手,成长为分管站点的“中队长”。

坚守岗位,无惧高温

正值订单高峰的下午茶时段,记者跟随王君维完成了一单奶茶外卖的派送。阳光伴着粉尘,把空气晒得又闷又烫。不多久,记者裸露在外的胳膊、脖颈便传来阵阵灼烧感,而这是高温天气里骑手们穿街走巷的日常。

“我们工作有钱赚,自然就有动力。”王君维笑言,最近订单量增加,一天下来,他通常能完成四五十单配送,忙碌时可达五六十单,峰值甚至能突破百单。每个订单的基础单价加上工龄奖、全勤奖、高温天气补贴、恶劣天气补贴,收入可观。

外卖骑手们在驿站休息。

不过高峰时段订单密集,高温炙烤叠加午后倦意,有时还会遇上复杂拥堵的路况,这让王君维容易陷入焦躁与矛盾的情绪中。“有时候找不到商家,好不容易找到了,转头又找不到顾客在哪里。眼看要超时,火急火燎。”他说,高温天气让配送多了不少艰难时刻,尤其是行车时汗流进眼眶,导致视线模糊,无形中增添了不少安全风险。

在站点记者发现,黝黑的皮肤、析出盐渍的工服、遮了大半张脸的面罩,几乎是每位骑手的标配。“高温天气难免会影响骑手的工作状态。为了避免晒伤,我们往往要把脸包起来,只露出眼睛,手臂和脖子也裹得严严实实。配送途中,手机常常因为暴晒变得滚烫,甚至直接黑屏。”贺圣告诉记者,所幸骑手可在完成平台指标后自主规划工作时间,累了还能到站点消消暑,吃些西瓜、雪糕补充能量。

到热浪里,向未来去

“我未来的规划很简单,努力干好这份工作,让自己的收入增长起来,实现给自己买辆汽车的梦想。”王君维说。“以前的辛苦都熬过来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未来就好好地一直走下去。”贺圣说。时间已到傍晚,采访接近尾声,黄昏的光亮,映照着他们质朴的脸庞。晒得发烫的电动车上,载着一份份餐品,也载着他们对生活的坚守与期望。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以来,针对高温及极端天气,美团等外卖平台积极响应,推出发放高温关怀金、购置“防暑险”、优化配送范围与路线、配备防暑药品及物资等举措,强化保障,切实为骑手的安全与健康护航。在王君维和贺圣看来,平台举措是工作中的坚实后盾,而顾客的关怀更让他们倍感暖心。

“有顾客见我们爬楼梯太累,就会递来水和水果。这让我心里暖暖的,好像辛苦都得到了回报。”“有次下暴雨,顾客见我浑身湿透、手机渗水,不仅递来毛巾和食物,还拿吹风机帮我吹干手机。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提起工作中的感动时刻,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他们期盼,每一个高温炙烤的午后,骑手为城市提供配送的便利,亦能收获社会更多的理解、肯定和温暖。

图/记者 罗杨鸿 盖刘宝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程明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15182人浏览   2025-07-17
原创 13744人浏览   202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