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产业脊梁’”深调研·综述②中山新兴产业如何造链?
栏目:推荐 来源: 记者 何淼 王蔚然 发布:2025-05-21

新兴产业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核心驱动力,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优化就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个维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增长引擎。

此次“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调研采访团在走访中发现,重庆氢能产业已构建起“制储输用”全链条体系,形成较完整的产业生态;深圳低空经济则通过立体化布局,在物流、交通、城市治理等领域实现多元化场景落地。两地发展路径呈现明显共性:均通过政策创新(重庆的成渝氢走廊规划、深圳的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和场景开放加速商业化进程。中山可充分借鉴两地经验,在政策协同、核心技术攻关、示范场景打造等方面实现“造链”突破,推动氢能与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链”聚力
构建产业新生态

早在2022年,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重庆两江新区已引进和培育了明天氢能、德燃动力、江苏清能等一批燃料电池产业的核心企业,落地了全国首个国家氢能动力质检中心项目,初步构建了氢能基础设施的建设、燃料电池等氢能设备及产品研发、检测服务的氢能产业链条,打造中国氢能产业发展高地。与此同时,整车企业加速“氢装上阵”,加快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新赛道,在氢能源汽车的研发上加大投入,积极推动产品的商业化进程。


在明天氢能的加氢站,工作人员为车辆加氢。记者 颜子怡 摄

不仅整车企业加速“氢装上阵”,两江新区氢能产业链上的关键配套企业,也纷纷抢占先机。以落户两江新区的明天氢能为例,其独创的“根据地生态圈”模式,依托地属企业优势,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产业闭环。

中山应如何培育发展氢能产业,构建产业新生态?“1+N模式,链主攒局,整合资源。”重庆明天氢能总经理孙健建议,中山应做好解决方案专家角色,在氢能车辆推广应用、风光氢电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建设、制加一体站升级改造等领域,通过项目制模式链合产业相关企业。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业链覆盖新材料、动力电池、人工智能等20余个细分领域,产业辐射面可达传统产业的3倍以上。如何将低空经济从单一环节拓展为全产业链生态?调研采访团了解到的深圳经验表明,系统性规划,全链条布局,是抢占赛道的关键。

据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宣传部部长李国微介绍,2021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后,深圳立即开启了全维度布局:2022年年底,出台《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2024年,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以及《深圳市培育发展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4—2025年)》……

“在这些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下,深圳低空经济产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据李国微介绍,截至目前,深圳已集聚17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培育了大疆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深圳,形成了集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于一体的完备产业链。

这些实践都印证了规划先行的核心逻辑,因此,中山若要在这条赛道突围,必须以“全链条思维”谋篇布局。其间,既要有全市层面的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也要配套出台空域管理、数据安全、适航认证等专项细则,更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才能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生态繁荣”的跨越式发展。

以需求导向
引领产业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内生动力,产业需求反向牵引技术迭代方向。这种双向赋能机制在此次调研采访中得到充分印证。例如:重庆两江新区依托链长制,推动科产深度融合,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打造了两江协同创新区,已集聚北理工、哈工大、西工大等5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深度链接其母校母院优质创新资源,催生了云潼科技(IGBT)等产业化公司300余家,孵化培育了长安全球研发中心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500余个。同时,组织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清单,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和质效。

明天氢能负责人介绍公司情况。记者 颜子怡 摄

“我们始终坚持‘应用为王’的发展理念,认为只有将产业技术真正落地到具体应用场景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价值。”李国微指出,无论是深圳还是中山,都应立足本地产业特色,通过应用场景的落地实施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深圳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方面已形成“低空经济+AI”的创新发展模式。以龙华区为例,作为全国首个无人机智慧空港示范区,该区实现了低空经济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在物流配送、城市管理、文旅表演等多个领域打造了丰富的应用场景。罗湖区则致力于建设低空经济“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发布了《2024年深圳市罗湖区低空经济重点应用场景需求清单》,涵盖十大类44个细分场景,通过搭建场景机会平台,有效释放政府和市场主体的需求。

深圳机场大中华城市候机楼直升机停机坪。记者 余兆宇 摄

相比之下,中山的低空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开展外卖配送、医疗急救等试点项目,但如坦洲镇无人机配送测试的运营数据和成本效益尚待验证,文旅“观光飞行”项目在航线规划和用户定位等方面也需进一步完善。中山需要突破“为试点而试点”的局限,真正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深圳市东部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规划建设部总经理周蕙建议,中山可重点发展跨境应用场景,利用新中山客运口岸的港澳往来需求,打造“低空+跨境”的特色发展模式。

以“营商”促“赢商”助“招商”‌

营商环境是新兴产业“造链”的土壤,决定产业链能否扎根生长。“两江新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特别是在企业服务专员走访制度上形成了标准化闭环管理体系。”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局产业统筹组(总链办)相关负责人蔡雨表示,两江新区今年以来推行的“六必问”制度具有‌走访环节标准化、‌信息处理流程化、‌评价体系立体化等特点。这套制度创新性地将企业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发现”,通过标准化模板确保走访质量,闭环管理保障问题解决实效。

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宣传部部长李国微向记者介绍协会运作情况。记者 余兆宇 摄

两江新区推出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精准服务模式,正是新兴产业培育的核心支撑。反观中山市作为中国最早涉足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虽拥有中科富海等头部企业和系统规划,却因缺乏类似两江新区的闭环服务机制,导致政策落地效率不足,未能形成全市协同推进的产业生态。这种差距凸显了营商环境从“纸面规划”到“执行闭环”的转化能力,直接决定产业链能否真正扎根生长。

在李国微看来,深圳低空经济的腾飞,既是产业基础与政策红利的双重叠加,也是一场营商环境优化的生动实践。从2010年依托电子产业集群孕育大疆创新开始,深圳就展现出“产业需求导向”的营商环境特质——当无人机产业链需要飞控系统、动力模组等配套时,本地完善的创新生态立即响应,形成产业协同网络。2016年国家通用航空改革试点落地后,深圳更将营商环境优化聚焦在“政策适配性”上:针对企业最迫切需要的空域开放、适航认证等痛点,率先突破制度壁垒;同时发挥5G基建优势,为低空智联网建设扫清基础设施障碍。这种“产业需求精准识别—政策供给动态匹配—应用场景协同培育”的闭环,正是深圳打造全球领先低空经济营商环境的核心密码,其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以营商环境的“软实力”铸就产业发展的“硬支撑”。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林志强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