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4月9日央广网报道,近期,不少年轻求职者,特别是应届生反映自己在找工作时都遇到了被“留作业”的情况——面试官希望他们回去完成一份测试任务。除了文案、设计、绘画和动画,试稿目前也出现在运营、策划等职位的招聘中,作为双方合作的初步考查。但当求职者按要求完成相关“作业”后,往往被以各种原因拒稿、终止招聘流程。
不可否认,通过“面试作业”,用人单位可直接考察应聘者的态度与综合实力,为选人用人提供重要参考。然而,这个原本作为能力测评的合理手段,如今却被某些用人单位异化为免费获取创意和劳动的捷径——应聘者用心赶制的方案可能转眼就成了公司的项目蓝本,而他们收获的往往只是一句客套的拒绝,甚至再无回应。
这种不合理甚至触碰法律底线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应聘者的权益,更在无形中消解着职场中最基本的信任。良性的职场环境需要用人单位、应聘者共同守护。对用人单位而言,真正的伯乐不会把“相马”变成“白拿”,而是坚持原则、把握分寸、懂得尊重,在公平环境中选择最优者,及时给应聘者沟通和反馈。对应聘者来说,既要保持求职的热情,也要学会辨别什么是合理、什么是过分。珍惜劳动付出,维护自身权益,多渠道综合考量用人单位是否合适自己。
职场是双向选择,唯有彼此真诚,才能让“面试作业”回归本意——成为展示能力的机会,而非免费劳力的收割机。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