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一碗系亲情
《桃花江是美人窝》是20世纪我国著名作曲家黎锦辉先生于1928年在南洋群岛巡演时创作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中的“桃花江”指的是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境内的一条河流,桃江县就因此河而得名。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有人说,桃江之所以出美女,和桃江人特别爱喝擂茶不无关系。喝擂茶是桃江人一种习俗,桃江人对擂茶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热爱。我丈夫是桃江人,于是我就与擂茶有了不解之缘。
尽管婆婆随公公于上个世纪70年代就离开桃江来到了湘南资兴乡下生活,但婆婆在世的时候,我们每次回婆家,婆婆必会欢喜地给我们擂茶喝。家中来了客人,婆婆也爱用擂茶来招待客人。
当年我第一次见到婆婆的时候,心中暗暗有些吃惊——她比我想象的要年轻、漂亮——一头乌发打着小波浪卷(丈夫告诉我是天然卷),皮肤细腻红润,真不太像个生育过六个子女、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妇女呢。我当时就想果真桃江出美女啊。我后来想,婆婆的乌发细肤除去遗传因素,应该也与她长年累月喝擂茶有关吧。
婆婆擂茶的工具是一个里面有着螺旋齿纹的擂钵和一根长长的木棒。婆婆将适量干茶叶、生芝麻和少许开水放进擂钵,坐在矮凳上用两腿夹住擂钵,然后两手一上一下抓握住木棒伸进擂钵里一下一下按逆时针方向开始擂磨工作,直到将原料擂磨成浓糊状再将或凉或热的开水(一般夏天放凉的,春秋冬天放热的)倒进擂钵内将浓糊调成稀糊,散发着淡淡清香味的乳黄色的基本版擂茶(爱吃甜的可放些糖)就做成了。
只要婆婆家中有炒米、炒花生米、炒绿豆、炒黄豆什么的,我肯定就会喝(应该是“吃”了)升级版的擂茶——即在盛擂茶的碗里撒上几把这些炒货——吃起来那真叫一个香啊。牙口不太好的老人更偏爱基本版的擂茶。喝擂茶时婆婆往往还会拿出些零食来,比如盐姜丝、油炸红薯片、油炸糕皮、南瓜籽等等。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喝擂茶、吃零食,慢享着这温馨、惬意时光。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不知喝了多少婆婆亲手做的擂茶。
婆婆六年前去世了,但她的宝贝擂钵传承到了丈夫的大嫂手中。每次我们回到乡下,并非桃江人的大嫂也必会擂茶给我们喝。就是和我们同住在资兴市区的丈夫二嫂(也是桃江人),只要我们去她家做客,她也会擂茶给我们喝。二嫂常常做些改良版的擂茶,比如用她在野外采摘的新鲜茶叶代替干茶叶,在茶叶和芝麻这两样基础原料里添加折耳根、葛根、新鲜薄荷叶、“牛打卡(中药名叫刺蓟)”等原料一起擂,让我们品尝到另外风味和功效的擂茶。二嫂回桃江老家还常常给我捎带几包食品厂制作的成品擂茶粉回来,让我很轻易地就能喝上擂茶。大嫂和二嫂的擂茶都能让我感到浓浓的亲情。
我家虽没有擂钵,但我也会用搅拌机做擂茶,爱瞎捣鼓的我有时会做豪华版的擂茶,即在升级版擂茶里再添上葡萄干和腰果仁、山核桃仁等坚果仁等等,真正做到颜值和口感俱佳。我不希望丈夫这个家族喝擂茶的习俗和亲缘联系在我家断了根。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