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新学期,同学们都会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语文老师发来的新学期必读书单。
看着长长的书单,很多家长都问,要用什么办法引导孩子阅读呢?看一本书真的需要策略吗?我们是让孩子全凭兴趣阅读呢还是进行引导?又该如何进行引导呢?今天的“有事问老师”栏目,我们邀请到了杨仙逸中学的许纯丽老师,请她来分享一下,如何让孩子有效阅读一本书。
点击视频,一起看看许老师怎样说
本期嘉宾:许纯丽(中山市杨仙逸中学语文教师。喜欢读书、喜欢思考,热爱生活、热爱阳光,喜爱学生、喜爱探讨。)
|老师这样说|
当前课程改革,整本书阅读多指名人著作与经典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从小养成较好阅读与思考习惯的孩子,专注阅读、主动体验、自觉思考。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自觉,且越高年级,专门课外名著阅读的时间越有限。思维建构、语言表达、思辨读写、终身学习的培养,恰与阅读密切相关。不带指导地阅读,有些学生读不进、读不懂,就不想读或不深读,也不多思考。
因此,教学情境中的整本书阅读,是有教学目标的,希望促进学生文化发展与精神成长。
结合老师们的教学探索,总结几点做法:
第一,既关注阅读的量,也重视阅读的质。每天或每周读多少、怎么读、读后任务、如何开展阅读评价等,预先进行教学设计。如《乡土中国》,第1-2周通读全书,标出不理解的;第3-5周精读,理解论证方式与重要概念;第6-7周分享。
第二,帮助学生梳理阅读方法、专业术语、创作年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了解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如《红楼梦》不同版本、曹雪芹身世、“红学”研究情况。
第三,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概念,把握全书逻辑,解读相关内涵。如《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血缘地缘”,《红楼梦》各回目诗句等,力争从会读这本书到会读这类书。
第四,依据整本书“主题”、章节内容,设计思考与探究问题,培养分析材料、提取信息、概括表达、深入思考能力,强化品味语言、鉴赏文本细节、揣摩情感内涵,积累学术作品与名著阅读经验。如谈谈对《乡土中国》“私人道德”“面对面社群”的理解。
第五,启发学生结合文本,联系现实,提出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能内化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如《红楼梦》用余党绪老师建议的“青春、悲喜”来促进思考。第六,设置活动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坚持在阅读与思考中实现自我建构。当然,整本书阅读还在不断探索,且行且思且改善,使高中学生有思考、有探究、有揣摩、有体会、有成长。
作为家长,我们拿到孩子的必读书单时,我们是让孩子全凭兴趣阅读呢还是进行引导?该如何进行引导?许老师建议,启蒙阶段的阅读一般是兴趣阅读为主。低年级阶段的阅读,建议在兴趣阅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不同类型的阅读,比如平时喜欢读文学类的,适当增加科普类的阅读;平时喜欢科学读物的,适当增加文学作品阅读。这样对思维培养与能力发展有较好的帮助。
高年级尤其是初高中的阅读,就是比较有针对性地阅读了,读名著、读时评、读名人传记等,与高中生思辨思维培养相匹配。
但是,不管哪个阶段的阅读,都建议多阅读书籍,都建议进行常态化亲子阅读,使孩子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把阅读与思考当成习以为常的事情;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阅读交流方式,从一起回忆故事内容、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到分享阅读心得,再到分析与评价书籍内容、人物或思想等等;给孩子提供一个“输出”的端口,使阅读内化为素养,并能进行语言建构与表达,不管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这是将来孩子立足于社会不可缺少的素养。
◆中山日报社云媒体中心
◆策划统筹:韦多加 黄汉英
◆主持:韦多加
◆本期文案:黄汉英
◆视频摄制、图片+5/陈家杰
◆特约顾问: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编辑: 黄汉英
◆二审:谢琼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