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街道长江村,元末明初龙姓人从五华县长乐乡迁此,建村于西岸,当时船只多在此停泊,名中心村。1959年长江水库兴建,地处水库范围内的长江、桥头、九曲林、崧埔、西陂、横栏等村迁址,重建新的长江村,形成大村庄。据悉,长江村属于革命老区。1942年5月,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在五桂山成立,长江村先后涌现出50多名先进青年参加游击队,战死沙场的革命烈士有7人。1944年1月3日,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在长江松埔村举行成立庆祝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村被评为抗战时期“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摄影:黄春华)
▲长江水库建成后,一批村庄已迁出,原址淹没在库区内。迁出库区的自然村重建新村,现大部分已归入长江三溪社区。该社区委员会下辖的长江经联社(长江村)就是1959年建水库时各村从库区迁出形成的新的长江村。(摄影:黄春华)
▲由于当时居住在库区内的18个自然村依着一条小溪两侧开村建设,小溪汇百条山涧流水,直通宫花村入东禾口(现中山港),成为当时村民耕种灌溉、栖息生活的主要水源,小溪两侧是黄灿灿的沙子,故称长岗。此外,“岗”在客家话中是村庄的意思,长岗慢慢演变成现在的长江村。(摄影:黎旭升)
▲长江村远望,今昔变化大。(摄影:黄春华)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彭晓剑
◆三审: 岳才瑛
◆终审: 黄少石
◆素材来源: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山市政府方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