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朵读精灵题材绘本《梅雨怪》
生活在暗处,内心却始终干净温暖~
你说谁更可怕?
《梅雨怪》 熊亮/绘著
与孩子讲故事,适合说鬼怪吗?像鲁迅那样,听阿长妈妈讲《山海经》长大的童年,已是遥远往事。 但我们这一代人倒是看过不少关于鬼怪的动画片,如《鬼太郎》《幽游白书》《夏目友人帐》,以及《千与千寻》《幽灵公主》等宫崎骏电影,乃至《怪兽大学》《寻梦环游记》《精灵旅社》等。里面的妖怪,哪怕长相古怪,也挺可爱,似孩子古灵精怪的模样。但在此,我想说一个中国的鬼怪。中国绘本艺术家熊亮绘著的《梅雨怪》,一个似孩子又是哲人的妖怪,为我们展现了阴暗角落里的温情。
很多成人读者
不会将长相阴暗的它递给孩子
熊亮是自学成才,没有读过大学,但从来没有停止过阅读。这位中国绘本界公认的大师,其多部作品也在海外出版,是首个入围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名单的中国插画家。国际安徒生奖2018年评委是这样评价熊亮的作品的:
“艺术家熊亮的作品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体现出浓厚的中国本土文化特色。与此同时,他将艺术作为一种叙事媒介,这也是他与其他艺术家的共通之处。通过一幅幅插画讲述故事,传递情感,艺术风格抽象而富有感染力。”
△住在大雨山里的梅雨怪
熊亮最初是画格调灰暗的成人绘本,女儿的出生促使他开始涉足童书。熊亮本人曾言:“中国童话的奥妙是‘万物有情’,小石狮、兔儿爷、树神、灶神、京剧猫……一切事物变得热闹又和气,这就是我想要给孩子的童话世界。”但他的儿童绘本仍有那么一点“出格”。仅凭《梅雨怪》的外观,或许很多成人读者不会将长相阴暗的它递给孩子。
鬼怪是成人的心魔折射,而孩子的心尚且单纯,或是无知而无畏。熊亮说过:“一个成年人表达进入森林深处的紧张情绪,通常会不自觉地把见闻与相关的心理结合起来说,而儿童的表达是描述他们听到某一种声音,看到某一个画面,或感受到某种氛围和未知的事物,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去感知和描述世界。”
不以己悲的豁达态度
在《梅雨怪》中,东方哲学、水墨技法和现代文学相融。它的色彩给人以奇妙的不安感,故事里则浸润着温暖的忧伤。书中绝大部分场景在大雨中,水墨线条凌冽,“雨丝密得像抹布”,这个比喻妙不可言。光是听着,眼前便浮现出一团黏稠黢黑、令人窒息的世界。梅雨怪的居家生活则呈现在一个个小方格里,更显逼仄,空白处施以淡淡墨迹,营造出发霉的气息。然而梅雨怪白色的身影犹如一团微光,它表情淡然,哪怕全身长满植物,仍是将一身烦恼化作一锅美味的热汤。他生活在暗处,内心却始终干净温暖,从做饭和探友中可见他对朋友的热情与体贴。熊亮也说过:“喜欢黑色电影或音乐的年轻人,其实生活中比较单纯,或者是相对单纯。”
从梅雨怪身上爬出各种生物的场景还是让密集恐惧症者望而生畏。但等太阳出来,这些密密麻麻的虫子,和活蹦乱跳的蚂蚱、四脚朝天的鸭子、偎依而坐的青蛙,一起晒太阳的慵懒姿势,让书外的读者又不由随之舒坦,发现了它们的可爱。
可是,大雨山的晴天仅此一天。梅雨怪以一句“哈,又下雨了!”结束了整个故事,读者的心为之一缩,却又骤然释然。尽管梅雨周而复始,美好昙花一现,它并没有唉声叹气,这一个“哈”字,道出了豁达的人生哲学,正如书中第一页所示:“对不能改变的事,我从来不抱怨。” 正是范仲淹式的“不以己悲”。
鬼故事的文学治愈
既是说妖怪,在此荡开一笔。中国人对妖怪一向缺乏好感,尽管《聊斋志异》中也有白娘子、聂小倩等有情有义、温柔可人的女妖精,大人口中的妖魔鬼怪仍多以反面形象示人,以致将“妖怪来了!”成为吓唬小孩的常用伎俩。
《中国妖怪故事》 张云/著 2020.6
文化领域,中国的妖怪学仍是在路上。以前,我在书店里看到的妖怪书籍多是日本学者所著,甚至包括有《中国妖怪事典》。直到最近,我购得“搜神馆主”张云所著的《中国妖怪故事》,据说这是目前为止国内收录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长、条理最为清晰的一本妖怪研究专著。该书前言中,张云也分析了中日妖怪文化研究的发展。在日本,妖怪学已成为一门正儿八经的研究,这其中除了有学者的功劳,也与文学家、艺术家的努力密不可分。妖怪文化给予他们文艺创作的灵感,海量的漫画、电影、小说又反哺了妖怪学的发展。开篇提及的妖怪动画片便是经典例子。
中国当代文艺家中,也有李碧华、张牧野等作家,让“鬼魂”不再仅限于聊斋式的怀古遐想,而进入人们的日常,但这样的作品,仍是不多。至于动画片,我一时想不出可爱的妖怪来。
其实,就连“日本妖怪大师”水木茂也承认,日本的妖怪其实有七成原型来自中国。但我们与妖怪的关系却始终不得融洽。著名作家晓航对《中国妖怪故事》的观后感也是:先民与妖怪之间冲突不断,他期待未来能看到“人们与妖怪相遇时,喜剧属于日常”的作品。
三联生活周刊 2020年第32期
《夏日阅读:鬼故事》
前不久,《三联生活周刊》以“夏日阅读:鬼故事”为封面故事,认为鬼故事乃是一场文学的疗愈。常做童书书评的陈赛给孩子讲述了一个温馨的睡前鬼故事:在一个古堡里,小女孩害怕幽灵,幽灵却害怕小女孩,他们都需要妈妈的安慰。以此说明“人鬼殊途,幽明一理。”而在中国的童书领域,熊亮绘著的《梅雨怪》《跟风一起去散步》,以及彭懿的《妖怪山》等算是先行一步,让我们看到了小妖怪的可亲可敬。
米朵:保持童心,学做小孩~
*本篇视频为绘本内容选读,仅用于图书推介。
本文内容未经授权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欢迎个人分享至朋友圈。图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栏目统筹:阿占
◆主持:米朵
◆文+/廖薇
◆视频摄制:刘建满
◆编辑:詹琪琳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