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这是史上第一位香山籍诗人郑愚作的《泛石岐海》里的其中一句,从这首诗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古代香山的风貌......”11月13日,由市文明办、市文联主办,板芙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协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文化培训活动——诗词楹联进校园专场在板芙镇同方学校举行,市文联相关专家给该校师生们讲授《诗说中山》公益培训课。
记者在现场看到,市文联诗词楹联学会的相关专家从中山诗词的起源、香山八景的诗词、歌颂荷花的中山诗词、从中山诗词了解中山历史等几个方面,为同方学校上百名酷爱诗词的师生上了一堂通俗易懂而且非常接地气的诗词培训课,为该校师生提高诗词创作和鉴赏水平提供帮助。
该培训课结束后,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了两位学生。该校初二(1)班女学生康婷告诉记者,她老家在广西南宁,在中山出生并随父母在板芙生活,小学二年级时入读同方学校,起初跟着老师背诵古诗词,当时并不懂赏析诗词的内涵,但随着年龄增长,她发现古诗词的文字表达意境很美,到小学五年级时她疯狂地喜欢上唐诗宋词,并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尝试创作现代诗词,曾在全市中小学生诗词大赛中夺得二等奖。她坦言,喜欢诗词创作对她的语文课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对写作的帮助最明显。
该校初二(1)班女学生韦诗丽也是在中山出生的广西人,小学一年级入读同方学校,她坦言诗词改变了她原来内向的性格,刚进学校时很少跟同学讲话,但是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诗词创作之后,她才慢慢地愿意与同学交流互动。她父母发现她的性格改变了,语文课成绩也有进步,平时说话用词更有文化味,所以也非常支持她。
同方学校党支部书记、教务副主任陈长青老师告诉记者,他是该校热爱诗词的教师之一,2015年看了央视《诗词大赛》节目之后萌生一个想法:该校是一所拥有近2000名学生的外来工子弟学校,由于学生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每天都忙于奔波生计,平时家庭教育相对缺失,导致学生在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那么,学校能不能用诗词熏陶与感染来改变这个现象?他随即向校领导提出实施“诗意校园”建设的方案,很快得到校领导一致赞成,于是,“诗意校园”建设在同方学校全面展开。
据介绍,该校从营造诗意氛围(诗意树、诗意墙、诗意文化长廊、宣传展板等硬件);打造诗意课堂(在语文课、音乐课上开展诗词欣赏);开展诗词鉴赏大型活动(每年一次中秋诗会、诗词迎新会,每月新诗发布会,编辑学生创作的诗歌刊物《芬芳》);发动学生家长支持孩子并共同参与“诗意校园”建设等四大方面持续坚持开展校园诗词活动,让学生在古诗词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从小培养高雅志趣、儒雅气质,从而促进学生与家长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
该校负责人贺海卫坦言,该校实施“诗意校园”建设至今已满5年,取得的最明显效果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更懂得文明礼仪,还带动学生家长提高道德素质。
◆文/图 记者 黄标 通讯员 黄敏
◆编辑:陈吉春
◆二审:方嘉雯
◆三审:赖有生
◆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