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镇:破解碎片化难题 探索规模经营新路径|全域整治见良田沃野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李红 发布:2025-08-26

8月22日上午,烈日当空,三乡镇葫芦棚河涌旁,631亩垦造水田里分外热闹,挖土机、无人机轰鸣,正在“奋力”挖渠、打田、除草……为接下来的秋种做准备。一路之隔的顺迎农场里,500多亩晚稻已完成播种,两周之后将放下鸭苗,实现“鸭稻共生”生态种植。七八月,正是中山水稻春收秋种的交替时节,三乡镇首个“千亩方”稻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播种的希望。

631亩垦造水田年产水稻约120万斤。记者 文波 摄

作为我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三乡镇农用地整理经过近两年的集中攻坚,在耕地保护、产业升级、生态优化与农民增收多个维度取得阶段性成效,一幅“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画卷正徐徐铺展。

631亩垦造水田成功种稻

挖土机缓缓前行,一条深深的水渠在它身后铺开,水渠挖成后将作为灌排水渠之用。另一头,随着农耕机械的反复翻打,田里的泥土变得稀软平整。翻开的田泥吸引了群群白鹭翻飞捕食,为农忙季节平添许多欢快生趣。

翻开的田泥吸引白鹭翻飞捕食。记者 文波 摄

“本次增加临时灌排水渠主要是为了改良农田土壤提升地力,提高种植成效。”三乡镇镇属企业项目运营负责人冯才基解释。因为农田地势较低,三乡镇多年来深受水浸影响,土地提升工作计划通过灌溉渠进行稻田水循环更新,进一步提升稻田产量和质量。

三乡镇垦造水田项目第一期631亩2024年初垦造完成,目前已完成了去年的早、晚稻和今年的早稻种植,接下来将实施今年的晚稻种植。垦造前,这里原先是归属于雍陌村多个生产队的连片鱼塘和一些边角地,通过三乡镇镇属企业“统租统管”来进行“连片改造”。“目前亩产大约1000斤(湿谷),一年种两季,年产水稻约120万斤,有效补充全镇粮食产出。”冯才基表示,希望通过改良措施继续提升产量。

无人机在喷洒除草剂。记者 文波 摄

除了水稻种植外,运营方正在谋划拓展农文旅项目。“这一轮水稻长成后,计划打造水稻主题打卡点,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旅活动,到时希望媒体来帮忙宣传推广一下。”冯才基望着还在耕种中的水田又有了新的计划。在他看来,这里或许可以复制崖口的稻田文旅盛景,进一步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

记者了解到,垦造水田项目把现状地类为非耕地的农用地复垦为水田,或是把现状地类为水浇地、旱地的一般耕地提质改造为水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举措。

“小田变大田”实现生态种植

与垦造水田隔路相望的,是顺迎农场500多亩连片稻田。上周,秧苗刚刚插下,眼下新苗正在风中轻舞。

再过两周,等秧苗长高一点,农场便会利用田埂及灌溉渠合计40亩投放200多只鸭苗,用“鸭稻共生”实现生态种植,同时也能用鸭子产出补充稻田收益。“鸭子的生长周期和水稻一致,大约是三四个月。”顺迎农场管理人郑杰雄介绍,鸭稻共生主要目的是用鸭子来除虫、堆肥等,实现生态平衡,减少稻田农药使用,“同时也能起到经济补充,平均下来一亩田鸭子的收入大约有4000元。”

“鸭稻共生”可实现生态种植,又能用鸭子产出补充稻田收益。记者 文波 摄

而在相邻的40亩稻田里,如果运气好的话,能够看到稻泥里有甲鱼在晒背,这里采用的是“稻鳖共生”种植模式。“和鸭子不一样,甲鱼的生长周期一般是两三年,单位经济价值也更高。”郑杰雄说他们用一个顺口溜来总结“稻鳖共生”的经济产出,“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

行走在农场田间路,可以看到路边长着成片的香根草和狗尾巴草,颇有野趣。“其实,香根草是特意种植的,也是为了生态除虫,往那边看,我们还利用1.2亩莲藕池作生态净化池。”“00后”陈俊垚是顺迎农场最年轻的员工,负责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他特地强调“顺迎农场”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顺应、迎合自然天时。

顺迎农场同样由小田变大田而来,从雍陌村十几个生产队手中租来。郑杰雄介绍,他和4位伙伴组成一个农民合作社,投入200多万元做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年营收400多万元。”郑杰雄和伙伴们并不满足现状不错的收成,仍然在想着各种办法来提高稻田附加值。

零碎耕地图斑数目减少125个

“终于实现耕地‘千亩方’零的突破!”三乡镇城市更新和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杨莹满心喜悦。截至目前,三乡镇通过优化零碎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使得零碎耕地图斑数目减少了125个,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度提升19.72%,真正做到了“小田变大田”。同时实现地力提档,通过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工程,配合沟渠路田一体化建设,耕地平均质量等级提升0.62个等级,为粮食丰产稳产筑牢根基。

三乡镇规模农业项目正在推动村集体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记者 文波 摄

土地整治为适度规模经营奠定基础,推动经营主体结构优化。杨莹看到规模农业项目正在推动村集体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如顺迎农场通过规模经营和生态养殖,年收入达到400多万元,远超之前的多个小田,提供较高的土地租金;塘敢村打造仙萝田园文旅综合体,2023年以来,萝卜均价提高一倍,每亩农地租金提高50%,年营收达120万元。

农地整治同时也构筑了生态屏障。杨莹解释,垦造水田将原有鱼塘变为耕地,减少鱼塘尾水约71.4万立方米,整体环境得到提升,改善了现有农田景观,且有足够的容量容纳相当数量的生物种群,保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三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已从蓝图走向现实,新增千亩良田助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规模化经营推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生态修复描绘了绿色田园底色。三乡镇的经验,为探索耕地保护、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农民富裕协同发展的“全域整治”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板。


编辑  何淼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林志强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