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尾水经过处理,水质清了,饲料浪费少了,今年的生鱼成活率起码提高了两成!”7月22日,三角镇高平村养殖户李叔站在生态过滤坝旁笑着对记者说。这场由水而起的变革,正是三角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6054亩养殖池塘尾水治理,通过集中连片集约化处理模式,让昔日零散鱼塘蜕变为“生态渔场”,既守护了水域生态,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从“各排各水”到“统一净化”
“尾水不治,‘中国生鱼之乡’的牌子就立不稳。”在三角镇尾水治理专题会上,三角镇主要领导的话掷地有声。为啃下这块“硬骨头”,镇里成立专项工作组,由主要领导牵头,多次召集各村党委书记、“两委”干部专题部署,将治理成效纳入村“两委”考核硬指标。“这不是选择题,是必须做好的民生工程。”三角镇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沿着高平村的生态沟渠前行,14.1万平方米的集中尾水处理区里,水流穿过沉淀池、过滤坝,残饵、粪便被层层拦截,水汇入高平河涌时已清澈透亮。“以前300口鱼塘各排各的水,河涌常泛着绿藻;现在2780亩鱼塘连片治理,尾水统一进‘三池两坝’系统,河涌里的鱼虾都多了!”村民王阿姨指着岸边说道。

这处惠及34户养殖户的治理项目,是三角镇破解“分散养殖难治理”的关键一招。针对传统鱼塘承包分散、管理粗放的痛点,该镇创新“统租统管+企业主导”双模式:一方面由企业统筹资金收储连片鱼塘,改造后溢价出租给养殖大户;另一方面镇村联动整合零散鱼塘,通过生态沟渠、拦水坝等工程,让尾水经生物技术处理后循环利用,污染物入河量大幅下降。
租金涨了,成本降了,收益稳了
生态治理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账。2025年,高平村鱼塘租金预计达843.5万元,较去年增收超170万元。“以前自己管塘,光尾水治理设备就得花不少钱;现在统一治理,租金涨了,成本降了,我们只管安心养鱼。”养殖户陈大姐算起账来,眼里透着踏实。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升级。在高平村尾水处理区的监控室里,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项水质数据:溶解氧6.8毫克/升,pH值7.5,氨氮含量0.3毫克/升……“这是一体化设备在线监测的结果,一旦超标就会自动报警。”三角镇农业林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三池两坝+智能监测”,尾水治理从“凭感觉”转向“靠数据”,为“智慧渔业”打下基础。

更令人振奋的变革,藏在三角镇东南村“华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基地”的稻田里。陆基养殖车间内,循环水系统昼夜运转,30万斤生鱼在可控环境中生长;车间旁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秆,亩产已达1000斤。这种新型集约化模式,正是三角镇探索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随着尾水治理的深入,三角镇不仅守住了河涌的生态平衡,更让“中国生鱼之乡”的品牌越擦越亮。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查九星